路桥横街镇坦田村,位于路桥中部平原,坦田的“坦”字表示宽而平的意思,与“田”字组合表示田地平坦宽广,这里人口以陈姓居多,其次为罗姓,毗邻洋屿山。
此村散落着明清古建筑群,当中有杏田陈氏合院和三座碉楼(其中一座碉楼被毁),以及被列为清代贡品现为台州“非遗”的拷绢。
自古以来,路桥以繁华商都而闻名,然而又注重保扩古迹,除了十里长街外,还分布着诸多古村落以及民间工艺等。
一条自西向东的马路通向蓬街镇,两米多宽的马路将坦田小街分成南北两边,街上建筑虽然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式,但一进入村庄,仿佛就回到古代。
先是有两座互为犄角的碉楼,碉楼分布着多个瞭望孔,上部多为拱形小窗。
碉楼俗称炮楼,明清到民国时期,沿海一带的台州乡民出于防卫海匪之需所建。
当地人称海匪为“绿壳”,绿壳是常穿绿衣之故。
碉楼边上夹杂着诸多老民居,中院小院自成一统,还有独门独院的小宅,多半是砖木结构,两层楼,三五开间,楼屋之间有硬泥地或石板路,也可直接从院落之间的堂门出入,当日是阴天,记者穿行其中,光影忽明忽暗中。
村落里拐了道弯,在一处空旷的平地上,杏田陈氏宅院映入眼帘,此宅被称为“同兴里”,原是陈震辉宅。
陈震辉,举人身世,同治乙丑(1865年)即同治五年恩科,任头品顶戴兵部侍郎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兼理粮饷马公新贻。
台门由王友义(清光绪二年丙子科举人)题“国恩家庆”,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遗泽长”。
“耕读传家”额匾由光绪举人范耀雯题写。
有意思的是道地中还留有练武的石具,重数百斤,记者试图用力举起,石具却岿然不动,试想古人的臂力是何等了得,传说陈氏祖上出过武举人。
两边厢房及其他房间留有旧时器具,有八仙桌、春篮、浴盆等,为农耕年代的物品。
村庄南部,村路边坐落着另一处古宅,似乎是自成格局的自然村。
这里是拷绢的一个产地,路桥拷绢有八百年历史,为清代贡品。
从前,路桥的横街、洋屿及周边下梁、新桥,全都是织绢的作坊,制造的拷绢还曾贡给宫里做衣裳。
用拷绢做的衣衫,成了各阶层人士的时尚,它是避暑上乘之衣。
韧性可与纺绸媲美,绢面光滑,透风不黏汗。
数年前,路桥拷绢荣登中国丝绸博物馆大雅之堂。
路桥拷绢被列为台州“非遗”,第八代传人为罗荣华老人,他与拷绢有着水乳交融般的渊源。
坦田,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村庄,古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你抽空来一看。
古村记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