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似乎只是一些画面精美的耳饰、鼻烟壶、首饰盒或者油画,但只要细看,再细看,几乎每个人都会发出一声“哇”的赞叹——所有画面并非绘制,而是意大利手工艺人用成千上万块微型马赛克拼贴而成,最大的马赛克直径不过1-2毫米,小的甚至不足1毫米。
图说:微型马赛克拼贴作品几百年后仍色彩鲜艳 新民晚报摄影记者 陶磊 摄(下同)你可能也很难想象,400多年前的德国,已经能用镀银、雕刻、低温珐琅等工艺,将一艘战船模型赋予了酒杯的功能——甲板之下用来盛酒,甲板之上,几厘米高的水手们有人升帆远航,有人擦拭舰炮,有人运筹帷幄。
姿态、神情皆清晰可见。
现在,来到位于龙华东路上的世博会博物馆,你足不出“沪”,就能品味到这场来自欧洲的艺术盛宴。
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由该馆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共同主办的“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珍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将从本周起至今年12月24日在此举行。
图说:这一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四件作品曾亮相1851年首届世博会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起源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
在该届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后,世博会的发起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尔伯特亲王利用世博会的盈余资金,购买了部分世博会展品和伦敦南部的一片土地,用于设立文化与科学方面的教育机构。
以世博会部分展品为基本藏品的V&A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V&A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馆内永久收藏品超过450万件。
本次共展出90件展品,全部来自收藏家吉尔伯特夫妇捐赠给博物馆的珍藏,在欧洲装饰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包含金银制品、鼻烟盒、珐琅彩肖像画、微型马赛克等艺术品。
展览将从“欧洲盛宴”“微观之作”“艺术幻想”等三个方面,诠释欧洲宫廷及西方艺术的演变,探索16-20世纪间欧洲技艺工艺的精湛,体味极致的匠心追求与精妙的审美情趣。
走进展厅,呈现在眼前的是欧洲近现代生活画卷——直至19世纪初期,金银器都被视作是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被赋予各种意义,或作为国家间结盟的象征物,或作为对军事或外交成就的褒奖,或作为宗教礼器,抑或作为结婚典礼等重要事件的纪念物。
从17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8世纪,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配件,如珐琅彩肖像画、鼻烟盒等,成为宫廷贵族不可或缺的奢华物品,也成为沈飞地位的象征和社交的话题。
18世纪20年代,鼻烟盒上也开始出现袖珍肖像画,成为一种新的外交赠礼,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先将自己的珐琅彩肖像画作为礼物赠予各国使节和大臣,欧洲各国随之纷纷效仿。
图说:美轮美奂的鼻烟盒有趣的是,随着全球交往的增多,部分展品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元素,比如一件18世纪的英国多层饰盘整体就呈现中国宝塔样式。
图说:多层饰盘整体呈中国宝塔样式策展人孙怡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四件作品曾经亮相于首届世博会。
其中包括由13条烛台分支组成的维多利亚时期“特威代尔表彰纪念物”、古罗马斗兽场和古罗马广场两幅微型马赛克拼贴画。
另一幅名为《美丽的意大利天空》的桌面同样由微型马赛克拼贴而成,不仅参加了首届世博会,还获得最高殊荣。
图说:特威代尔表彰纪念物体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对纪念性陈设器的最高审美品位图说:作品《美丽的意大利天空》描绘了意大利八个著名景点日初时的景象揭秘微型马赛克制作工艺由于陈列着一批微型马赛克艺术作品,“艺术幻想”展区成了观众们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
由于不少观众希望看得真切,再真切些,保洁师傅时不时就要对展柜玻璃进行清洁,确保后来者观战效果。
一段视频揭示了微型马赛克的制作原理。
马赛克是在熔炉中加入沙子和化学制品制成的,所用的化学品和炉中的大气条件决定了玻璃的颜色。
艺术家们先将玻璃切割成小正方形,并再次融化在金属坩埚中。
当玻璃达到适合温度时,将其拉成长条,快速冷却和固化。
然后用锉刀将这些长条,截成合适长度。
这一根根长条,便组成了艺术家的“调色板”。
艺术家会在一个金属底座上抹一层胶,再用锉刀一小块一小块,从长条上锉取小颗粒粘在底板上,这些小颗粒便构成了画面的一个个小“像素”。
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不断创作色彩不一的长条,有的长条直径虽然不足一毫米,但却融合了多种颜色,使得最终的画作“笔触”细腻,栩栩如生。
最后,艺术家还要再用蜡充填玻璃颗粒间的空隙,并抛光打磨。
除了玻璃微型马赛克,智慧的工匠们同样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制作出微型马赛克装饰图案。
旧日时光也就在这些小颗粒的映照中,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呈现给后人。
“我们将引进更多体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展览,让世博馆这个文化综合体焕发更强劲的活力。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说。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