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陈浩武)玻纤行业:性能优异,应用不断拓展,国内规模持续增长玻璃纤维: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国产规模持续增长玻璃纤维性能优异,应用场景众多: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复合纤维材料,具有成 本低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点。
其比强度达到 833Mpa/gcm3,在常见材料中仅次 于碳纤维(超过 1,800Mpa/gcm3)。
由于玻璃纤维量产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细分品类众多,综合性 价比明显优于碳纤维,可根据不同场景设计不同产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是当今最重要 的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之一。
玻璃纤维分类方法众多,种类众多:玻璃纤维行业分为玻纤纱、玻纤制品、玻纤复材三个环节,每 个环节都有繁多的品种。
其中玻纤纱有众多分类方法,按照氧化物含量可以分为无碱纱、中碱纱 等;按照直径可以分为粗纱、细纱等;按照长度可以分为连续玻纤、定长玻纤、玻璃棉等;按照产 品形态分为有捻纱和无捻纱。
玻纤产业涉及众多上下游,分为玻纤纱、玻纤制品、玻纤复材三个环节:玻璃纤维产业链较长,上 游主要涉及采掘、化工、能源等基础性行业。
玻纤下游为各个应用行业,包括建筑建材、电子电 器、风力发电、工业管罐、航天军工等各行业。
目前,玻纤下游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行业天花 板仍在逐步提升中。
我国玻纤行业持续高速增长,行业进出口依赖度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玻纤产量持续高速增长。
据 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2021 年,全国玻璃纤维产量达到 624 万吨,相比 2001 年的 25.8 万吨,我国玻 纤行业近 20 年的 CAGR 高达 17.3%。
从进出口数据看,2021 年全国玻纤及制品出口量为 168.3 万 吨,同比增长 26.5%;进口量为 18.2 万吨,维持正常水平。
中国玻纤行业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出 口量占产量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当前我国玻纤行业对玻纤进口的依存度下降。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规模稳步增长,热塑材料占比提升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复合材料,全球占比达到 90%:广义来说,复合材料是 两种及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一般由两种材料组成:增强材料和基体 材料。
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
基体材料作用是将增强材料粘接成固态整体 保护增强材料,传递载荷,阻止裂纹扩展,包括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水泥基。
据《2020 年欧 洲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市场报告》,在复合材料中,树脂基玻纤复材是全球产量最大、应用最广 的复合材料,占比达到 90%。
据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我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量从 1999 年的 38 万吨增长到 2021 年的 584 万吨,CAGR 达到 13.2%。
复合材料分为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可多次回收,产量占比持续提升:玻璃纤维复 合材料可以分为热固性复合材料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其主要区别在于热塑性材料可以通过多次加热 进行多次塑性,而热固性材料经过一次加热塑性后便会发生交链固化反应不再发生形变。
基于此性 能区别,热固性材料具有刚度高、耐热性好的特点;而热塑性材料具有可回收、生产效率高等优 点。
据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1999-2021 年,我国热塑性玻纤复材产量从 8 万吨增长至 274 万吨, CAGR 达 17.4%;热固性玻纤复材产量从 30 万吨增长至 310 万吨,CAGR 达 11.2%;热塑性材料占比 持续提升中。
我国玻纤行业:历经三个阶段,目前处于高质发展期我国玻纤行业经历 60 多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玻纤行业发展的描述,我国玻纤行业从 1958 年上 海耀华玻璃厂年产 500 吨产能算起,经历 60 多年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 程,目前产能、技术、产品结构均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行业发展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
2000 年 以前,我国玻纤行业以坩埚生产法为主,产量小,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
2001 年开始,池窑技 术开始在国内快速普及,国内产量快速提升,但以低端品产出为主,严重依赖出口。
2008 年受金融 危机影响,全球市场规模萎缩,我国玻纤行业弯道超车,一举成为全球产量第一大国。
2014 年后, 我国玻纤产业开启升级换代时代,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对海外市场近出口依存度逐步降低,国 际市场影响力明显提升。
行业需求:与宏观/海外关联度高,需求有望稳步增长宏观环境:行业需求与宏观环境相关度高玻纤下游应用场景广,增速与宏观经济数据有相关性:玻纤在绝缘性、耐热性、抗腐蚀性、强度等 方面性能优异,在很多领域逐步替代钢、铝、木等传统材料;同时,风电、电子、汽车等领域的新 变化不断拓宽玻纤的应用场景。
因此,玻纤需求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性较好;其应用场景不断拓 宽、天花板不断打开,行业增速又将高于经济增速。
中国玻纤消费量和 GDP 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有一定相关性:我们提取了 2001 到 2021 年玻纤消费量和 数据和我国 GDP 以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数据来进行比较。
考虑国内一方面玻纤行业发展较快,同 时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周期性、政策性较强(建筑行业周期性强,风电抢装政策性较强等),导致玻 纤消费量增速波动性较强,且明显高于 GDP 和工业增加值增速。
中观环境:建筑、风电、汽车、电子是主要需求玻纤应用广泛:玻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电子电器、风力发电、工业管罐、国防军 工等各行各业。
根据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2019 年我国玻纤在建筑、交通、电子和风电的应用占比 分别为 34%、14%、20%、10%,合计占比达到 78%。
海外需求和中国相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 量明显较高,风电领域的使用量也高于中国。
电子、工业制造使用量少于国内,建筑建材使用量占 比和国内基本相同。
具体需求结构为建筑、交通、电子、风电、工业占比分别为 32%、41%、 12%、10%、5%。
建筑:2022 年基建提前发力将带动建筑领域玻纤需求建筑领域玻纤需求占比最大,玻纤渗透率有望提升:玻纤下游需求中,建筑建材领域对玻纤的需求 最大。
玻纤在建筑领域主要应用于 GRC 板、保温板、防火板、吸音材料、承重构件、屋面防水、 膜结构等,涉及建筑承重、加固、装修、防水、保温、隔音、防火等各方面场景。
该类材料可靠 性、节能效果更为持久,表面防渗抗裂效果好,能适应于环保以及饰面工艺的多样化。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确定性方向,是玻璃纤维大展身手的舞台: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十三五” 期间,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等多次提出在 2020 年实现新开工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要达到 50%,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达到 40%。
2020 年,“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推出,绿色建筑成为 建筑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玻璃纤维将受益于绿色建筑推广的机遇,基于保温、隔热、抗压、隔音 上的良好性能提高绿色建筑的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基建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地产复苏有望拉动玻纤在建筑领域需求:建筑行业玻纤需求主 要来自于基建和地产。
基建方面,中央近期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加强基建体 系”的部署,专项债提前下发的行动以及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都是发力基建的强烈信 号,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加快基建步伐。
地产方面,2021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全产业链 承压。
2021 年,受房地产行业政策收紧影响,开工数据整体表现不佳,年内房屋新开工面积合计 19.9 亿平,同比下滑 11.4%;2022 年一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 3.0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17.5%。
虽然 多地已经出台降低首付比率等刺激政策,但考虑到“销售-拿地-开工-竣工”链条的传导,销售回落 态势暂未得到遏制,地产行业的复苏仍需政策进一步发力。
风电:风机招标出现新一轮高峰,风电需求将回暖风电成本下降,弃风率减少,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风电与光伏均为重要的清洁能源,随着风 电技术不断进步,风电成本不断降低。
根据 BNEF 预测,2050 年风力发电量占比将达到 25%;2008 至 2021 年我国风电装机量从 8.4GW 增长至 328.5GW,CAGR 达到 30.0%。
随着各省份弃风率逐步下 降,为了降低碳排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风电与光伏电逐步替代火电是长期趋 势,将为玻纤需求增长提供动力。
风电补贴政策退坡掀起风电抢装热潮,平价上网大势所趋:2019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 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2018 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 年底前仍未完 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 年至 2020 年底之前已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 年底前未完成并 网的,国家不再补贴。
2021 年起,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全部实现平价上网,2022 年完成海上风电并 网指导价。
受政策推动,2020 年我国出现新一轮风电抢装潮,新增装机量超 70GW;2021 年是我国 海上风电享受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年内我国海上风电高度景气,新增装机容量 16.9GW,接近 2020 年累计装机容量的 2 倍,但受陆上风电抢装潮结束影响,总体新增装机有所回落。
考虑风电数据轮动,预计 2022 年下半年我国风电需求回暖:风电数据主要包括“招标-投资-装 机”,招标与投资的增长率峰值早于装机,三个环节之间峰值时滞一般 4 个季度。
从过去两年的数 据来看,风电招标与投资分别在 2019Q4 和 2020Q3 达到峰值;而 2020Q4 风电装机量仍然保持高速增 长,2020Q4 增速达到 177%。
2021Q4 风机招标出现新一轮高峰,海上风电需求旺盛,我们预计 2022 年下半年风电投资与新增装机将回暖。
价格战导致的风机招标价格大幅下滑对部分核心零部件盈利 形成较大挑战,考虑目前叶片龙头企业仅能维持盈亏平衡,叶片价格存成本支撑,低价难以长期保 持,预计 2022 年下半年零部件价格有望提升以传导原材料价格压力。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