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南,以中华门为界,中华门以东称为门东,以西称为门西。
老城南曾拥有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老城南破坏严重。
门东可谓开发即破坏,与曾经以木结构为主体的的明清民居风格相比,已是面目全非。
开发商为节约成本,基本采用拆光重建的方式,拆了一片真宝贝,建了一批假古董。
门西地段目前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笔者五一节期间特地到门西逛了一逛,从钓鱼巷,穿殷高巷,过五福里,到饮马巷,整个一片已历经数百年的明清老民居,破败不堪,沦为南京的贫民窟。
曾公祠、刘芝田故居等一批规模大、明清建筑特色明显、文物价值极高的建筑,朽坏严重,无人管理,一场暴雨、一次火灾就有可能彻底消亡。
这么值钱的一个金娃娃,却被弃之如敝屐,实在令人感慨。
而鸣羊街、高岗里地块的拆迁改造,已初见规模,露出老门东的模样,更让人担心不已——老门东的悲剧是不是还要再发生!门西的保护性开发,亟需开展起来。
开发中要借鉴上海石库门、田子坊经验,引入资本,整体设计,修旧如旧,保存风格。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要连同鸣羊街西边的城墙南路、胡家花园、花露岗景区一起设计,形成整个门西景观。
花露岗景区包含了古瓦官寺、杏花村、凤凰台、阮籍墓等一系列人文景观,涉及吴道子、阮籍、李白、杜牧等历史名人,有着宝贵的旅游资源,可目前基本荒芜,寻无所寻。
现在看来,鸣羊街的拓宽是个败笔,割裂了花露岗片区与门西民居之间的天然联系。
城墙南路、胡家花园、花露岗之间也各自独立,互不关联。
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市在这一块规划上的非连续性思维。
所谓修旧如旧,就是在修整的过程中保持原汁如味,保留明清风格,甚至外墙因年代悠久而形成的斑驳陆离、门头瓦上的荒草等也要在修整中保留下来,保持它的历史沧桑感。
可以想像,如果能够很科学、很人文地开发门西片区,门西一定能成为南京最大最有特色的民宿、酒吧、地方文化、古玩旧书社区;一定会成为文人、年轻人最衷情的悠闲地,成为外地游客了解南京文化的最佳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