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老南京,必说城南尚问东西,当数门西门西来司的不得了一句话,老门西,最南京真的吗?是的哎。
我来谈点看法,向各位请教。
1 门西在哪里今天谈的话题是:门西在哪块先念一首南京童谣,蛮好玩的。
一个小老头,戴个草帽头;衔个香烟头,拐个筲箕头;靸个破鞋头,跑到小门口;买包牙蚕豆,越嚼越有味。
这童谣流传已久,你还听过的阿?其中提到的“小门口”是当时一个市面繁华的闹市。
1909年上海的《申报》上有一则广告,里面就有“南京门西小门口”的字句。
门西这称谓,不仅出现在当时的报刊中也伴随着老百姓的生活。
有位年近八十的刘先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住在孝顺里,他回忆说,在北京的三叔寄给家里的信,信封上写的是“南京门西孝顺里38号”;平时说到奶奶原来的家都说在“门西仓顶”。
现在,门西被遗忘了。
门西的范围也被弄乱了。
其实,早在1899年,南京著名方志学家陈作霖在《东城志略》的书中明确了门东门西的范围。
陈先生的《凤麓小志》专门记述了门西的风土人情,书上特别附了张“金陵城西南隅街道图”告诉我们:“门西”指的是从中华门到镇淮桥,沿着向西北方向流去的内秦淮河,到水西门,再沿城墙向南,折而向东至中华门。
这一围合的区域,近似三角形。
随着秦淮河两岸百姓交往的密切,右岸百姓的生活习俗逐渐趋同左岸。
而“门西”不仅是个区域方位的俗称,也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
在许多人心目中“门西”是老南京人的代称。
以至,秦淮河右岸到昇州路这一区域的老百姓普遍认为是“门西人”。
甚至昇州路北边的老百姓也说自己是“门西人”。
门西,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坊间的俗称。
走访中,根据许多老人所说,我采用了“北至昇州路说”。
简单明确一下,门西指的是中华门至水西门城墙与昇州路、中华路所包围的区域。
它和现在双塘街道管辖的范围一致,面积有2.7平方公里。
至于“老门西”一词,以前的书上或者老百姓生活当中都没有。
我们使用它,是为了指代历史上的门西,便于和当下的门西相区别;同时为了对应“老门东”,因为“老门东”的名气太大了,我们要蹭蹭热度。
为什么要蹭热度,大谈门西呢?门西有什么名堂阿?换个文乎的说法,门西有什么文化价值呢?打算分十次谈一谈。
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大家议论。
上面就算是开场白。
下次谈门西的前世今生。
再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