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个地方叫“老门西”李白的笔下,这里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的金陵凤凰台,也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古长干里。
南京有一群人叫“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他们平均年龄“七十而已”,自发收集整理挖掘,探寻光阴深处的故事,并结集出版《烟火门西》一书,聚焦有情、有味、有智慧的南京烟火气。
今日推荐我前前后后在门西住了41年,在钓鱼台住了35年,在双乐园住了6年。
而我28年的教书生涯,也基本上在门西。
所谓门西,就是中华门的西边。
南京城门之多,号称里十三,外十八,不是每个城门的西边都叫门西。
钓鱼台是门西的进口,过去进口的那一段叫沙湾,后并到钓鱼台里,沙湾便不复存在了,只有上了年岁的人还称靠近中华门的钓鱼台口叫沙湾口。
——《烟火门西》节选老南京人上了年纪的人对这首童谣是很熟悉的这里面提到的小门口就是门西一个十字路口《烟火门西》一书汇集73篇文章,出版时依据稿件内容划为4个篇章予以编辑,分别是:再现旧时院落的“曲巷斜街”、追忆个体往事的“碎影旧踪”、表现民风民俗的“古俗今风”、撰著人物传奇的“名流凡夫”,写的多是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录的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展示了南京城南老门西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形态和生活态度。
用来腌菜的,是一种大颗的青菜,叫“箭杆白”。
清朝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在《白下琐言》里记载“所谓箭杆白菜,以盐腌之,为御冬计。
”南京人家一直以此为大宗。
另外也会腌一点雪里蕻,雪里蕻属于芥菜的一种,其中最好的叫“九头鸟”,也是人们喜爱的。
小时候,买腌菜还是凭票的,那时是票证使用的末期。
每到这个时节,父亲、叔叔就捏着票和钱去称腌菜,我就跟在后面。
路上看见运腌菜的卡车一辆辆呼啸而过,不时有菜叶掉下来,地上也有不少菜叶烂乎乎的粘着。
记得那时候是到离家不远的铜作坊靠近升州路的巷口去一担担的称,我跟着抱一捆回来,放在巷口晾晒。
至于后面的洗、腌、打把等等我只有看的份了。
——《烟火门西》节选我出生在老门西的窦家园。
我曾祖父在世时,这里曾经是机声灯影,热气腾腾。
进入我家院子的两边大房间放置着有二人多高的木制的纺织机。
我的继祖母就曾经用简单工具将整扎的彩色丝线缠绕在木制的线梭上供她的父亲上机织缎子。
在我上小学五年级时,1960年前后,我和我父亲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看望她老人家,有幸看到她一边做家务活,一边将彩色丝线用高凳上有大小头磨得发亮的据说是红木制做的棍子,筒揺成线筒。
她所做活计叫做落经(音)。
——《烟火门西》节选你去过门西吗?写留言,说说你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