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时候的北京城,北面有个健德门和安贞门,大约就是现在北三环线上。
又有西之北的肃清门和东之北的光熙门。
明朝修建北京城,这几处的城垣城门便废掉了,北城垣南移至现在北二环一线,同时建造德胜门和安定门。
南面又废除顺承门、丽正门和文明门,新造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把南城墙从长安街一线向南挪了三华里,到了现今前三门一线。
除了拆废的肃清门和光熙门,东西两侧城垣各有两处城门未动,但东侧的崇仁门、齐化门改称东直门、朝阳门,西侧和义门与平则门改叫西直门和阜成门。
变十一门为九门。
同时筑墙挖渠,把正阳门以南大片地域也圈进城区。
在这片新圈区域中,又东开广渠门,西辟广安门,极南造永定门,又在永定门东西分置左安门和右安门两处南门。
于是,元大都整体南移,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
北京城的城池不同于通常的城围轮廊。
被南移后的元大都城苑基本呈正方形,而正阳门以南新辟出来的城苑呈东西长方形,俯瞰时,像是一个正方摞在一个长方上的平面积木。
两块城苑并不连片,中间以前三门一线城墙相隔,以北称内城,以南叫外城。
内城和外城的出入通道就是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
在说到内城外城的时候,时有文字上表述为城内和城外,想必是对北京城的理解尚欠精熟。
内城和外城是北京城特有的城池结构,两者加在一起才是个完整的北京城。
外城不是城外。
当然这是题外之话,只望能引起做文字者人的注意。
现在北京外围一圈又一圈地修造了环城道路。
而做为环路交通构造,最早修成的是二环路。
二环路实是拆掉北京城墙而修成,所以,二环路走向就是北京内城加外城的旧城轮廊。
对于北京的交通,我们早就习惯了“二环路”“三环路”等等的表述。
但是,在述说与顺序相关的事情时,应该有一种数字起始的生活常理。
二环三环,如今早又四环五环六环了。
但是,回过头来说,“二”并不是数字顺序的自然始数,按此常理,北京应该有个一环路。
但在述说与道路交通相关的话题时,可以说我们听不到“一环”这个用词。
那么,北京没有“一环路”吗。
跟您说,有。
有,“一环”又在哪里呢。
北京的紫禁城并不是皇城,紫禁城我们管它叫宫城。
皇城是紫禁城外围的一层城垣。
紫禁城有四个门,南门午门,北门玄武门,清初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叫神武门。
然后是东侧东华门,西侧西华门。
而皇城四门南面正门是天安门,北面的叫地安门,东西两面分别是东安门和西安门。
紫禁城宫墙宫门还在,而皇城四门只剩下天安门了。
至于皇城城墙,我们现在也只能看到东长安街上从贵宾楼饭店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一段有限的残留。
六十年代,北京有趟公交叫“四路环行”,起止点在北京西四一个叫平安里的地方。
路线是从平安里向东行走地安门西大街,经北海后门到地安门十字路口向北到鼓楼,东拐进入鼓楼东大街,继续东行,经顺天府衙门,过交道口至北新桥改向南行,一直到东单。
之后从东单进入长安街西行到西单,再由西单向北直行回到平安里。
这是内环,外环路线顺次反之。
上面这不足二百的文字,描述就是北京的“一环路”。
弄明白了北京的皇城,知道了北京的皇城,我们也就找到了这个一环路。
从地图上可以一目了然,这个一环路大致就是北京皇城的外围轨迹。
我们不是后设了这么个一环路,我们是找到了那个实在真有的一环路。
北京的一环路就在北京内城里面。
把北京旧城周遭道路命名“二环”,应该说这里面有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智慧,他们是把这个“一环”的地理位置和心理存在清醒地留了下来。
一环路存在着,只是未作地像标识。
一环路在口述里或已不再需要,但一环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