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炳东许世友将军在回忆胶东抗战的文章中写道:“(1943)5月间,(胶东)军区决定由第13团3营拔除栖霞县的蛇窝泊据点。
蛇窝泊据点位于烟清公路以东,是敌人袭扰根据地和扼制我东、西海区交通的重要据点,防御工事坚固,修有13米高的大碉堡,号称‘鲁东第一大碉堡’。
敌人曾经夸下海口:别说打呀,叫八路来拆也得两个月!13团3营于5月22日攻击未果,23日晚再次发起攻击,运用炸药一举爆破成功,炸毁碉堡,全歼守敌……”聂凤智许司令只是概说,实际上却颇费周折。
不是两次战斗,而是三打蛇窝泊。
5旅13团是胶东军区主力团。
当时团长聂凤智,政委是李丙令。
是天福山起义的游击队发展起来的,战斗力很强悍。
日伪一听对手是13团,多数都会退避三舍。
其他部队为壮声势,也对外宣称是13团的。
这个团也就是后来的“济南第一团”。
李丙令在受领了攻打蛇窝泊据点的任务后,从指挥员到参谋人员、战斗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第一件事就是侦察敌情。
侦察员发现,蛇窝泊据点与其他据点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日伪的据点都是建在村子外围某个适当的地方。
挖上壕沟,里面立起炮楼,壕沟内拉上铁丝网或围墙,里面再盖几间宿舍伙房厕所,壕沟外也有铁丝网或鹿砦等。
而蛇窝泊敌人的据点,就是利用原有的一个大约4米高的大城门洞,用水泥拌上砖石填实了,在上面建起了约13米高东西向的长方形的大碉堡。
碉堡有四层,长20米,宽15米。
每层都有内窄外宽的枪眼,每隔2米留一个。
150多人还有几个官太太,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
日伪碉堡碉堡位置就在蛇窝泊镇的南北大道中间。
而碉堡的周围,即没有壕沟,也没有鹿砦,只有一道铁丝网。
碉堡的南北是宽敞的大道,东西不到10米,即是民房。
日伪据点的炮楼一般都是三四十人,这个炮楼居然有150人,确实是“胶东第一大碉堡”。
这种竖立的高大目标,就是欺负八路军没有大炮,曲射的迫击炮奈何不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当时八路军火力不足,打碉堡、过城墙无外乎两种手段:云梯、爆破。
对付蛇窝泊炮楼,云梯是用不上了,只能爆破。
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爆破炸哪里?炮楼底座4、5米高都是水泥搅拌石头夯实的,爆破作用不大,只有把炸药包抵到炮楼的中间爆破。
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