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说中描写“牛夹着尾巴逃跑了”,立即招来细心人的质疑:牛跑的时候往往是撅着尾巴,而狗逃跑时是夹着尾巴;丰子恺一时兴起作画,描摹一个老者牵羊,每个羊脖子上都有一根绳子,一老农见画笑道:“用一根绳牵着头羊,其他羊就会乖乖地跟着走了”;蒋干游说周瑜,自以为走了“狗屎运”盗得书信,导致蔡瑁、张允二将殒命不说,还直接酿成了赤壁大战的惨败。
教训就是这样:见到现象不去细究,凭感觉办事,结果往往会被表象迷惑,小则贻笑大方,大则贻害无穷。
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会怀着“差不多”的心态做一些“想当然”的事情。
正如柴静的演讲所说,自认为之前看过,觉得内容差不多了解,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领略了演讲的真谛,但当领导放在桌面一解读一剖析,才逐步明白了其中的精妙。
细想来真的如自己所做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懈怠,容不得半点疏忽,细心与认真常伴可以成事,差不多与想当然相伴则可以败身。
凡事多思考才能避免想当然。
有时候,接到一件任务,第一感觉就是照搬,接下来满脑子想的都是照搬,甚至忽略了究竟如何照搬,往往造成越努力越偏离,结果不要说合规合辙,着边着沿就是最大的庆幸了。
其实,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处理、解决、应对问题根本不可能会像做算术题那样程式化,而是要因时因事因地综合考虑,凡事多动脑、多思考、想全面,把领导要了解、想了解、可能了解的都摸清吃透,这样,与领导好交代,对事情好应对,于自己也负责。
多思考不是想得越多越好,而是站在一定角度,参照一定前提,按照一定条件,考虑有用的、考虑到点上,短时间内击中靶心才是硬道理。
遇事多留心才能避免想当然。
做事情不能简简单单地只为做事情,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原因,每一难题中都蕴含办法,只有明察秋毫之末,观物及理,才能了然于心。
遇事不用耳目,事情就没发生过;遇事多留心,一事可以观天地知古今。
每一个现象都是真相与假象的集合,这就需要由表及里、由外逐内、辨伪去妄、去伪存真,多留心就是要捕捉事情给你的每个信息,顺藤可以摸瓜,纲举可以目张,恰如佛家偈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经事多积累才能避免想当然。
一个人经历事情的厚度决定了他现在的高度,但同样是风霜雕琢,有的留下的是沧桑,有的保存的是锋芒,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什么是能力——经历百折千回之后,剩下依旧指导自己言行的部分就是能力。
想到某年登泰山时的感慨:不做一路观景者徒增耳目之快,而做山阶石的雕琢者一路行来满载。
差不多与想当然,会让我们在平淡中画着一个又一个轮回的圈;而凡事较较真,可能曲折但终究会前进,可能盘旋但毕竟会上升。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