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石子路上,脚下不经意间踩到一块凸起的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
弯腰捡起,只见这石头棱角分明,表面坑洼不平。
这种质地坚硬、外形粗糙的石头,用一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那就是"磢"。
一、"磢"字的正确读音和字义解释读音:【chuǎng】"磢"字的意思是形容石头质地坚硬粗糙。
在字形结构上,"磢"字由"石"(石字旁)和"爽"组成,其中"石"表示与石头有关,"爽"则暗示了时间的积累和历练。
字义:1. 在古代文献中,"磢"常用来描述石头的特性,尤其是指那些棱角分明、坚硬粗糙的石头。
2. 作为一种性质的形容,"磢"也被用来比喻人的性格或事物的特征。
比如"磢硌"一词,就用来形容为人处事不圆滑,性格倔强固执。
3. "磢"还可以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历经沧桑后的沉稳。
正如石头经过岁月的打磨,虽然表面粗糙,但内在更显坚固。
二、"磢"字在古文献中的引用及含义在古代文献中,"磢"多用于描述石头的特性或用作地名。
在《山海经》中就有"其西有山焉,其上多玉,其下多磢石"的记载,用以形容山脚下遍布坚硦的石头。
在唐代诗人李白的《梁甫吟》中有"磢磊奇章昱晶晶,琼珠碎却聚还成"之句,其中"磢磊"形容文章结构严密,词句峭拔。
宋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这首诗中并未直接使用"磢"字,但其描绘的庐山景象,恰恰体现了"磢"的特性 - 坚硬、多棱角、面貌各异。
三、"磢"在现代应用场景在现代汉语中,"磢"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场合仍有其独特的表达价值。
1. 地质描述:在地质学研究中,"磢"常用来描述某些岩石的特性。
如"这个地区多见磢石,适合开采用作建筑材料"。
2. 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磢"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
如"他有一张磢石般的脸,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3. 性格描述:在形容人的性格时,"磢"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如"他是个磢硌的人,做事总是一根筋"。
4. 工艺制作:在某些传统工艺中,"磢"的特性被充分利用。
如"这种磢石磨盘,研磨效果特别好"。
四、在汉字中,有哪些字是与"磢"字结构相似的?"磢"字中的"石"作为部首,表明它与石头有关。
以下是一些与"磢"结构相似的汉字:磊:同样由"石"和"累"组成,形容石头堆积的样子,也比喻人才众多或德行高尚。
碌:由"石"和"录"组成,原意是指石头滚动,引申为平凡、普通。
磋:由"石"和"差"组成,本义是用玉石相互摩擦,引申为商讨、协商。
磅:由"石"和"旁"组成,形容石头的重量,也用作重量单位。
磐:由"石"和"般"组成,形容石头大而稳固,常用来比喻坚定不移。
磨:由"石"和"摩"组成,指用石头研磨,引申为消磨、锻炼。
磕:由"石"和"口"组成,象形字,描绘石头相碰的样子。
磷:由"石"和"粦"组成,原指火石,现在多指化学元素磷。
这些字虽然都含有"石"字旁,但各自的含义和用法却大不相同。
正如"磢"字,它们每一个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
五、"磢"字的文化内涵"磢"字虽然不常用,但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很深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常被视为坚韧、永恒的象征。
"磢"作为描述石头特性的字,也因此被赋予了这些品质。
从"磢"的构字来看,"石"代表了坚固,"历"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这两个部分的结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强的故事。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写照吗?在文人雅士的笔下,"磢"常被用来形容文章的风格或人的品格。
如"文章磢砢"形容文章峭拔有力;"为人磢硌"则形容一个人刚直不阿。
这些用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推崇的某些品格特征。
在现代社会,"磢"字所代表的品质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质,使得"磢"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愈发显得珍贵。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圆滑世故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坚韧和棱角。
六、结语从一个"磢"字,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个汉字世界的缩影。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宇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了解这些看似生僻的汉字,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更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下次当你漫步在乡间小路,脚下踩到一颗磢石时,不妨驻足片刻,感受这个小小石头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也许在那一刻,你会对我们这个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生出更多的敬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