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于1598年出生在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那不勒斯,他的父亲彼得罗也是一位雕塑家,这么看贝尼尼也算是雕塑世家了,他们家于1605年迁至罗马。
彼时的欧洲正处在巴洛克艺术盛行的阶段,涌现了大量的艺术家,且米开朗基罗虽已离世40余载,但是对罗马的影响,他仍是如神一般的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尼尼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巴洛克艺术MVP的?贝尼尼画像贝尼尼8岁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17开始出道,先是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胸像,后来又结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并未其装饰花园。
他在1619年创作了作品《大卫》。
不管贝尼尼当时是想向米开朗基罗致敬,还是出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较量一番的心态,无疑他是成功的。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
而贝尼尼的大卫更多了些柔美和入微的细腻。
贝尼尼的大卫贝尼尼一直沉醉于艺术创作之中,在年轻时代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
1622年的完成了一组双人雕像《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雕像告成后,一夜之间,贝尼尼这个名字响誉罗马,成为了宫廷内谈话的焦点。
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雕像这组雕像所展示的是狂暴与少女挣扎的冲突。
少女在凄楚地喊叫,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这泪珠就要从腮边滚落下来。
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谷物女神的女儿帕尔塞福涅采花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普路同跳出来把她劫走,并强娶为冥后。
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雕像局部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局部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成了一些柔顺可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润,手法出神入化。
将巴洛克雕刻的特点,华美的形式和娴熟的富有装饰性技巧的完美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1623年创作了《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塑,内容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因得罪了爱神丘比特,调皮的丘比特将那支能够点燃爱情火焰的箭射向了太阳神阿波罗,把另一支驱散爱情的箭射向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
当阿波罗向达芙妮求爱时,达芙妮就会果断地拒绝,甚至一看到阿波罗,达芙妮就会跑开。
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就在阿波罗碰触到达芙妮身体的那一刻,达芙妮突然变成了一棵月桂树,她的头发变成了树叶,手腕变成了树枝,两条腿变成了树干,双脚变成了树根扎入泥土里。
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像局部该雕塑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碰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二人在乘风奔跑得轻盈和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如此温润与真实。
阿波罗看着达芙妮变成月桂树,神情的惊讶,和无力挽回悲伤。
这尊雕塑可谓将巴洛克雕塑强调动势与动感的特点表现得出神入化。
1623年8月红衣主教成为新教皇,他把年轻贝尼尼的请到梵蒂冈,从此为教廷服务,但这段时间内产生的作品,大多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
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
1635年贝尼尼为他的情人创作了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丽可》,手法显得更加自由。
康士坦察·布奥诺丽可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丽是贝尼尼的情人,这件作品融入了他所有感情,与他的矫饰主义风格不同,手法显得更加自由。
1645年,贝尼尼受红衣主教委托,为罗马圣玛利亚教堂科纳罗礼拜堂的祭坛制作一个大型大理石雕塑。
该雕像巧妙地塑造了动态褶皱的窗帘和富有表现力的面部特征,揭示了圣特雷莎复杂的精神痛苦。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雕像贝尼尼于1680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82岁,他这一生为罗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和精美绝伦的建筑。
晚年的贝尼尼,其雕塑作品程式化倾向愈加严重,人文主义色彩淡薄,同时又缺乏现实主义的因素,更多的是描绘宗教色彩。
虽然创作技巧早已炉火纯青,和早年的作品相比,缺乏生气和创新。
关注我,带大家继续探寻东西方艺术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