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式民居概述藏式民居在西藏建筑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居所,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藏式民居类型丰富多样,极具特色。
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千秋。
其中,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碉房在汉元鼎六年(公元 111 年)以前就有存在,其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简洁,多为方形或曲尺形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一般较小,向空间发展。
例如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
帐房则是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内部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
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了牧区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
藏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类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西藏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建筑特点(一)坚固稳定的构造藏式民居采用收分墙体和柱网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墙体下面宽,上面窄,使得建筑物重心下移,保证了稳定性。
同时,加厚墙体让建筑物十分坚固。
此外,做边玛墙不但减轻了墙体载荷,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据资料显示,藏式传统建筑使用的木梁较短,通过连续使用几个柱拱梁构架,形成柱网结构,扩大了建筑空间,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墙体的砌筑采用三种方法,收分角度一般在 5 度左右,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藏式民居在视觉和构造上都给人坚固稳定的感觉。
(二)形式多样的风格藏式建筑在空间上丰富多样,有依山建筑和平川建筑。
建筑类型涵盖一层平房和多层楼房等。
屋面形式既有平顶房屋,也有坡面房屋。
平面形式有矩形、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等。
受各地民俗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如碉房、木屋、土楼等。
在甘南夏河县,藏族平地碉房外形方正厚重,向上倾斜,实墙多,窗少;内部有天井或院子、阴廊,层高较矮。
而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地,山地碉房外形成阶梯形,一般两三层,局部四层,底层为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二层为卧室、灶房,三层或四层多为经堂。
(三)精湛的装饰艺术藏式建筑装饰艺术运用平衡、对比、韵律、和谐和统一等构图规律和审美思想,艺术造诣深厚,工艺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装饰手法主要有铜雕、泥塑、石刻、木雕和绘画等。
藏式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
在色彩运用上,手法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表现效果简洁明快。
通常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白、黑、黄、红等,每一种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赋予某种宗教和民俗的意义。
比如白色用法较为普通,广泛用于宫殿、寺庙和居民建筑,代表吉祥;红色主要用在寺庙的护法神殿、供奉灵塔的灵塔殿及个别重要殿堂的外墙面上,代表护法的威严。
(四)融合多元文化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不同地区和多民族文化,创造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建筑文化。
大昭寺主殿檐口上的动物造型的木雕是吸收克什米尔地区木雕艺术的代表之作;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建造,更是吸收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这些大型重要建筑使用的金顶盒歇山式构架,也是借鉴中原地区建筑工艺技术的具体表现。
这种融合多元文化的特点,体现了藏汉团结和文化交流,也使得藏式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五)强烈的宗教氛围藏式建筑不同程度地融合和渗透着藏传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建筑布局方向的随意性反映出佛陀无处不在。
多层建筑的最高一层多设为佛堂或设有佛龛,用建筑语言表达着宗教思想,使得藏式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具有强烈的宗教氛围。
例如,在藏式民居中,木柱象征着藏族人民对世界中心的敬仰,一般在屋顶上安装五色经幡和香炉。
寺院、宫殿建筑还要在屋顶上安设宝瓶、经幢和法轮等,重要建筑的壁画一般以宗教故事为主体内容。
三、民居类型(一)碉房碉房作为藏式民居的重要类型之一,多为石木结构,给人以端庄稳固之感,其风格古朴粗犷,展现出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碉房一般分为两层或多层。
底层通常用作畜舍,为牲畜提供了栖息之所,同时也便于存储饲料等物品。
上层则主要用于居住和储藏物品。
其中,经堂是碉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堂是藏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和心灵寄托的神圣之地,一般位于房屋的顶层。
这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也反映了宗教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以丹巴县为例,这里素有 “千碉之国” 的美誉。
丹巴的藏族碉楼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其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
整个建筑角如刀锋,端正笔直,墙体光滑,墙壁厚实牢固。
结构上窄下宽,石墙下厚上薄。
且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角等,其中四角碉楼较为多见。
(二)帐房帐房是牧区的主要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帐房一般用木棍支撑框架,上覆牦牛毡毯。
这种结构使得帐房既轻便又坚固,能够适应牧区多变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同时,帐房可拆装灵活,便于游牧生活。
当牧民需要迁移时,可以迅速地拆卸帐房,将其装载在牲畜背上或车辆上,到达新的牧场后,又能快速地搭建起来。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住的帐房是由牦牛毛加工而成,均为黑色,结实耐用。
帐篷中间是长形土灶,左右两侧住宿,上席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
帐篷面积一般为 20 平方米,顶高 1.7 至 1.8 米。
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
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甩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
帐房内四周还排列着约 1 米高的衣箱、牛皮袋、毛口袋,上面覆盖着长条白底黑花纹的羊毛褐子,显得整洁美观。
除了传统的牛毛帐篷外,还有人字形的白布帐篷和六角形的白布帐篷。
人字形白布帐篷供老人、青年和客人居住,比牛毛帐篷轻巧。
六角形的白布帐篷周围镶上黑色、蓝色或棕色的布边,里面加一层有色布料,外面印有带宗教色彩的图案,帐篷高大,制作精美。
这类帐篷过去多见于寺院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现在甘南藏区的乡、单位、家庭都备有。
四、各地民居特色(一)拉萨民居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活需求和气候特点。
院内设有水井,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