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古称至来,后称昌化,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
奇峰峻岭,河流纵横的昌江,滋养着黎族、苗族、汉族等民族20多万人口,文化底蕴深厚,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
其中,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渊源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我国新石器时期。
《诸蕃志》曾记载 “……以土为釜,瓠为器。
......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间以水......”,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
”原始制陶技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失传,但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黎族世居区域仍有保留。
2006年5月20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采用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技法,被称为手工艺的“活化石”,其中泥条盘筑具有不用羼和料、制陶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陶轮、器型少等特点,简便实用。
黎陶以黏土为原料,低温烧制而成,其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
原始的制陶技艺工序虽不复杂,但却耗时费力,制作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
陶坯制作定型干燥后采用露天烧陶,在空旷的田野中,放上四块石头,上面搭上木材,把陶坯倒扣放在柴堆上,盖上一层厚厚的干草。
烧陶前,家里的男丁需要上山采集“紫涯”(黎语)的树皮,将树皮捣成汁,用于最后的淬火。
整个烧制过程持续两个小时左右,温度在800°C左右,火苗熄灭后,用木棍把陶器挑出来,用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一种叫“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用树叶蘸取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起到加固陶器的作用。
淬火后,每个陶器都会留下独一无二的斑驳印记。
黎族陶器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为炊器、食器、水器等,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黎陶的器形外观比例匀称,厚度适宜,原始古朴,凝重敦厚,结构细密严实,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
陶器的各品种造型经历了从粗到细、从低到高、从素面到纹饰以至有崇拜物造型的过程,每一件器皿都体现实用的造型和朴素的美感。
千年以来,黎族制陶技艺只传女不传男。
正如黎族民间谚语所言:“女制陶,男不近”,女性从头到尾都掌控陶器的烧制,从到山上采挖泥料、粉碎泥巴、和泥、制坯到最后的烧成都是由女性来完成,男性可能偶尔会分担一些粗重活,但都不会直接参与陶器的制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黎陶不仅仅是器皿,也是黎族人民的文化载体,无声地表达了黎族人民用双手恪守的民族烙印,记录着黎族人民的生命脉络,镌刻着黎族人民取材大自然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