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8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住建部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
事实上,房屋养老金并不是被首次提及,早在2022年住建部就已经提出了要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
但是,此次房屋养老金被再次提及后,8月25日,一则关于“上海房屋养老金的收费标准”的传言在网络热议。
随后,相关部门回应:传言不实。
同时,某些自媒体将房屋养老金解读成了“变相”征收房产税,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
鉴于此,新京报贝壳财经梳理了房屋养老金的五问五答,一方面方便更深入理解“房屋养老金”政策,一方面也对自媒体的误读进行辟谣。
提问1:房屋养老金是什么?答:房屋养老金可以理解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但是此次房屋养老金制度将涉及到资金筹集、管理和提取等新的管理办法。
所谓“房屋养老金”,是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日常维修以外的大、中修,更新改造的资金。
同时也是保障居住条件,延长房屋使用寿命的必要保障。
早在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就提出“完善房屋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研究建立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质量保险等制度”。
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房屋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质量保险试点。
那么,既然有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又为何推出“房屋养老金”制度?我国部分地区的老旧房屋体量大,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体量小,难以满足房屋维修需求。
一方面,维修基金在使用时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动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要求2/3以上业主参加、过半数同意,门槛过高,程序漫长,受申请动用程序繁琐等因素影响,当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提取率较低。
2022年底,北京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提取率不足10%;2019年底,山东的提取率只有3.3%。
另一方面,部分老旧住宅维修资金严重不足,续缴制度难以落实。
2004年,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成为办理房屋产权证时必须缴纳的费用,但之前的“房改房”和部分商品房没有缴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此外,2004年左右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较低,以北京为例,当时的经济适用房价格在1500元/平米左右,商品房的价格集中在4000元至8000元/平米范围内,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存基数低,部分小区余额已不足1/3,资金续筹困难。
由于住房安全治理机制不完善,房屋隐患多,补齐房屋安全治理领域的短板迫在眉睫,政府不得不对既有房屋安全承担更多责任,推行房屋养老金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提问2:房屋养老金的钱从哪儿来?答: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在8月23日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表示,“房屋养老金制度里的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建立起来了。
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在住建部的官网上,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创新工程执行研究员阎建军解读称,房屋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建立公共账户,公共账户的首要用途是为房屋公共体检提供资金。
试点城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勇于担当,采用了财政出资方式为公共账户筹资。
除了公共账户之外,房屋养老金还设立了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是基于已经运转二十年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无需人民群众在现行制度之外另行缴存维修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尹飞也指出,这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是使用公共资金、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
目前,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
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严荣也表示,既然公共账户是针对公共部位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