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宁杭高铁、京港高铁合黄段将正式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等新型票制产品。
“打‘高的’上下班,说走就走!”长三角人的朋友圈在刷新。
这两天,长三角领导人的朋友圈也在刷新。
一年一度的“长三角之约”拉开大幕,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五年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年间,再次相约安徽,绘就一个完美的“同心圆”。
“同”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字形解构来看,表示四人用口令统一行动。
对长三角一体化而言,这个口令就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长三角四兄弟向未来、同行动。
“同”是携手、是担当、是奋斗。
这个“同”为何不同一般?来看一组数据:五年来,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24%;外贸规模在2022年创下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比重达35.8%;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成;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占全国比重47.1%;集成电路总营收占全国60%以上,新能源相关储能企业数量占到全国4成......向上的数字,是同频共振,换来不同凡响。
再聚首,如何同心协力,绘就成色更足的“同心圆”?“同”是同心同德。
同心,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牢牢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围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链,长三角地区持续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兄弟同心的注脚,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是同舟奋楫。
同舟,就是要在“创新号”大船上,同心划桨,一起向未来。
长三角正加快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按照“核心+基地+网络”布局互设基地;启动实施首批15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推进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
从0到1的韵脚,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同”是同向同行。
同向,是打破藩篱,2.35亿长三角人能享受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目前,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覆盖三省一市41座城市和超万家医疗机构。
一张网,一张卡,在长三角“包治百病”不是梦想。
长三角地区还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文旅交流合作,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用网友的话说“长三角不止包邮还包游”。
同,是握指成拳;同,是万物生长;同,是一枝一叶。
同,是共担新使命、共赴新目标。
这个“同”非同一般!互动话题:安徽又又又放归扬子鳄了,你还期待长三角又又又上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