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成为了百官之长的丞相,并封平津侯,开创了丞相封侯的历史。
这个传奇人物名字叫公孙弘,但他却在当时以及后世备受争议。
公孙弘少年时代家境贫寒,靠在海边给富人放猪维持生活,年纪稍大,在当地当过一段时间的狱吏,由于缺少经验,犯了错误,被免职。
之后,公孙弘立志读书,四十岁时拜师胡毋子潜心学习研究《春秋公羊传》,这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作为当时国家管理的范本,那个时候的文人都以其中的案例,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管理国家事务。
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给公孙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他日后步入仕途奠定了深厚理论基础。
公孙弘六十岁时,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登基。
汉武帝即位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下诏寻访人才,公孙弘多年研习的学问正合时宜,他以贤良名分应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博士。
官职不大,但要求不低,那时的博士都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
或许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公孙弘尽管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在官场上他却像一个雏儿。
毕竟,在此之前,他仅仅干过一段时间的狱吏,没有其他从政经历。
在一次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因为不合汉武帝的想法,公孙弘被罢免了,只好回到老家淄川国薛地。
这时的公孙弘想必非常失落了,他可能已经想到这辈子就在家乡了此残生了。
但机会再次降临。
公元前130年,朝廷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诏令征求文学儒士,公孙弘又一次被淄川国推荐应诏。
这时的公孙弘已是古稀之年,七十岁的他似乎没有了十年前的热情,况且几年前的那次出使匈奴,没有把事情办好有负皇帝信任而被罢归家之事,在他心里形成很大的阴影,他对自己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于是,公孙弘一再推谢辞让,无奈拗不过当地官员的执著,只好硬着头皮应选。
据《汉书》记载:策奏,天子擢弘为第一。
汉武帝看了公孙弘的策简,非常赞赏,直接选拔为第一,并再次被任用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相隔十年,两度成为博士,如此看来,公孙弘是真有两把刷子。
再次走进官场的公孙弘已是七旬老翁,褪去了从前的青涩,变得老道从容,游刃有余。
利用自己平生所学,结合一生的生存智慧,他开始尽情展示属于自己的绝代风采。
每次举行朝会议事时,公孙弘总是先开头陈述见解,让汉武帝自己决定,不肯当面谏诤,汉武帝觉得他老而有礼,非常喜欢他。
公孙弘一年内就官至左内史,后来,他的母亲去世,服丧三年,回来后接着升任御史大夫,两年后拜为丞相,封平津侯,用现在的话说,这真是“火箭式提拔”。
公孙弘的仕途生涯开挂了,他一步步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
但是,公孙弘的成功也伴随着很大的非议。
和他同朝为官的很多人都对他不满,主爵都尉汲黯在上朝时曾公开说到他的脸上: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指责他好欺诈没有真情。
汲黯之所以这样说他,是因为他曾经同公卿大臣约定好奏议之事,等到向皇帝奏请的时候,他却违背先前的约定,不坚持大家一起商定的意见,而顺从皇帝的意旨。
汉武帝就此责问公孙弘,他并不为自己辩解,对汉武帝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汉武帝见他很坦诚,相信了他的话,以后左右大臣越是诋毁他,皇帝越是器重他。
公孙弘善于揣摩圣意,临机应变,赢得皇帝好感和信任,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这样的本事。
但他的这种做法常让别的大臣措手不及,轻则挨皇帝批评,重则有被罢免甚至丢命的危险。
这有挖坑出卖别人的嫌疑,显然有点不厚道了。
人性的多面性在公孙弘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的为人处世善恶两端,自相矛盾,但又真实地存在。
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颇丰,可是他却盖粗布被子,当汲黯当着皇帝的面说他这是欺诈行为时,他坦然承认,并向汉武帝谢罪说:汲黯所言属实,位列三公却盖布被,确实是为了求名声而行的欺诈之举。
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更加厚待他,官职也是一升再升,短短几年之内,又是拜相又是封侯的,而且丞相封侯的惯例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公孙弘拜为丞相之后,广揽人才,尽管身居高位,他却对自己似乎有点苛刻。
每顿饭只有一个肉菜,吃的是粗米饭,那些故人宾客的衣食全靠他的俸禄供给,家中没有积蓄,因此,认识他的人都夸他贤良清廉。
公孙弘表面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那些曾经和他有仇怨的人,他虽然表面和他们相处融洽,但暗中却加以报复。
中大夫主父偃和他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最终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而且主父偃还常常当着皇帝面和他争论,有时候弄得他下不了台。
公孙弘表面和主父偃正常往来,可芥蒂已深,暗地里寻机报复。
主父偃为齐相时,有人告发他收受诸侯重金,帮助诸侯弟子升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严加审问,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自己有关。
汉武帝本不想杀主父偃,但公孙弘在一旁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不杀无以服天下。
结果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话后,便灭了主父偃全族。
这报复可够恨的。
一代大儒董仲舒,就是那位给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学问家,因为看不惯公孙弘的做派,指斥他“从谀”,意思就是说他善于怂恿、奉承,公孙弘记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复。
胶西王刘端骄傲放纵,恣意妄为,民怨很大,公孙弘便向汉武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把董仲舒派遣到胶西国当国相,从此公孙弘身边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敌。
以上两件事情被看成公孙弘一生的最大污点,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甚至掩盖了他身上的其他闪光点,但公孙弘似乎并不在意。
公孙弘仕途生涯的辉煌发生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不是偶然的,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堪称官场励志传奇。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公孙弘赶上了汉武帝执政时期,而汉武帝又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渴望建立一番伟业抱负的皇帝,公孙弘研修的学说正好符合当时的统治思想。
更重要的是,公孙弘懂得谦逊守礼,善于察言观色,随时顺从皇帝旨意,即使真理在手也从不固执己见,因此深得汉武帝欢心,成为其身边红人。
伪饰求名,阴险狡诈也好,沽名钓誉,老奸巨猾也罢,那都是别人给他的评价。
经历了人生大半辈子的困顿,公孙弘早已参透人情,他要按照自己的活法去面对这个对他一点也不温柔的世界,他才不在乎那些无法决定他命运的人的聒噪呢。
人性的复杂谁人能说得清?(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文化随笔文|褚延锋壹点号储己图文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