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鄢凡、王恬、赵琳)一、线束与连接器是电子系统的血管与神经,汽车多 部位应用广泛1.1 线束:设计、制造双环节并重,行业从成本竞争向综合 能力竞争转变汽车线束是汽车电子电路的网络主体,是汽车电子系统的血管和神经。
线束是由 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 组件;其基本功能是确保电子元件在使用寿命内实现可靠的电气连接。
线束通过 连接车内电子元件、ECU、传感器、执行器等电子电气设备,将电力和信号传输 到汽车各部位。
汽车线束的种类繁多,有传输功能、电压范围、应用部位等多种分类方式。
1) 按传输功能,可分为电力线和信号线。
其中电力线使用粗电线,信号线则为铜质 多芯软线,屏蔽性更好。
2)按电压范围,可分为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
高压线 束电压在 60V 以上,耐温、耐压、抗电磁干扰等特性都好于低压线束。
3)按汽 车应用部位,可分为机舱、座舱、底盘等部位的车用线束,以及新能源汽车中新 增的三电系统及高压附件线束等。
从产业链看,汽车线束行业为垂直一体化的链式供应模式,线束为中游环节。
汽 车线束厂作为一级供应商,通过外采连接器、线缆等零部件并进行生产组装,并 为下游的整车厂提供线束组件产品。
上游:线束由线缆、连接器、胶带、卡扣、护套、各类支架等构成,其中连 接器、线缆的价值最高,占线束成本比例分别超 40%、30%(根据沪光公 司公告)。
以上产品所涉及的原材料包含铜材、橡胶、塑料等,以铜材为代 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线束公司产品市价及业绩构成潜在影响。
下游:国内汽车线束行业的下游客户以国内外汽车 OEM 为主,部分零部件 配套供应商为辅,客户集中度较高。
在设计环节,目前国内厂商的前期参与度较低,全面设计和开发能力成为未来线 束厂商的重要衡量标准。
线束设计流程通常包含需求分析、原理图设计、3D 线 束图、2D 线束图、样线生产、测试验证等。
根据设计参与度从低到高,线束企 业的业务模式可分为 BTP(来图加工项目)/BTD(参与设计项目)/FSS(全服 务供应商设计项目)3 类。
国内厂商:当前服务模式以来图加工和部分参与设计为主,全服务能力薄弱, 因此更多参与的是门线束/顶棚线束等小线束或参与二次配套中。
海外线束巨头: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全服务战略合作伙伴,加入 OEM 开发体 系,并享受更高的议价权和长期发展空间。
典型代表如矢崎,作为 EEDDS 供应商,对车辆电气系统的各领域具备深厚开发经验,从而参与汽车线束的 早期阶段开发。
在制造环节,线束加工仍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后道工序对人力需求较高,行业自 动化率不足 30%。
线束制造流程包括开线、压接、预装、总装四大环节,其中 开线、压接属于前道工序,自动化水平较高;而预装和总装等后道工序则大部分 依靠人工手动装配,主要系 1)传统线束较细且柔软,机械臂不易抓取安放;2) 后道所涉及加工流程复杂、物料多、合并难,不利于智能化设备有效标识定位。
目前我国汽车线束厂的自动化率不足 30%。
优化劳动力成本及物流成本、提升设计能力有望提升线束企业利润空间。
根据我 们分析,汽车线束产业中,物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约占 70%/20%/4%。
考虑到线束厂商对原材料议价权较低,因此优化劳动力成本(如提升从业人员操 作熟练度、产能迁至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提升自动化水平)、提升物流效率(如 在原料供应/终端客户处就近生产)、提升生产灵活性(如加强早期设计参与度、 加强线束模块化设计)等成为行业的降本关键。
1.2 连接器:线束的核心零部件,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彰显 核心壁垒连接器位于线束的两端,是实现线束与用电设备连接的重要部件。
连接器又称插 接件、插头和插座,通过独立或与线缆一起,为器件、组件、设备、子系统之间 传输电流或光信号,是构成线束系统连接所必须的组成部件。
连接器的基本结构 包括接触件、绝缘体、外壳和附件,其中接触件(端子)是连接器的核心。
连接器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
上游为金属、电镀液、塑胶等原材料;中游为连接 器和线缆制造商,进行连接器的设计、组装和制造;下游为汽车、通信等行业的 应用厂商。
连接器生产制造的关键在于模具设计和精密制造能力。
连接器的制造过程包括精 密注塑、精密冲压、压铸、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组装和测试。
在设计上,需用 到多学科复合知识,对于软件设计和仿真技术要求较高;在工艺上,对于零部件 的制造精度要求较高,需使用高精密度的模具加工设备及模具进行生产,业内注 塑模具加工精度在±10 微米内。
较高的精密模具设计水平和产品制造能力有利于 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良率。
汽车是连接器的下游重要应用市场,其核心指标在于寿命/抗冲击等机械性能和 高电压/抗干扰等电气性能。
连接器应用涵盖汽车、通信、计算机、工业、交通 等电子工业全领域。
其中通信和汽车是连接器最大的应用场景,2021 年全球市 占率分别为 23.47%/21.86%(Bishop&Associate)。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连接器 的功能特征、技术水平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其中汽车行业的高压大电流等电气指 标及机械寿命和抗冲击等机械性能是关键指标。
二、市场规模:传统线束及连接器市场相对稳定, 电动智能化催动高压高速发展新机遇整车线束可分为普通低压线束/高压线束/高速线束三大类。
单车价值方面,1)传 统车用低压线束价值量基本平稳在 2000-3000 元左右。
2)在汽车电动化过程中, 发动机线束逐步取消,但同时新增了高压系统线束,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更高, 价值增量可达 2000-3500 元。
3)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车联网等功能属性对数据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车辆智能化配置不同, 新增高速线束的价值在几百到上千块不等。
市场规模方面,伴随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持续渗透,车用高压和高速线 束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我们预计 2026 年全球汽车市场总销量为 9500 万台, 新能源渗透率达26%,L0、L1、L2/L3、L4/L5的渗透率分别为32%/18%/50%/0.5%。
测算得 2026 年全球汽车线束市场规模约 3763 亿元,其中普通低压/高压/高速线 束的市场价值分别为 2570/676/518 亿元。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汽车线束市场 总规模有望超 4484 亿元,2023-2030 年普通低压线束/高压线束/高速线束市场 规模的 CAGR 分别为 1.0%/14.1%/25.3%。
细分来看连接器、线缆市场规模,我们假设传统低压线束中连接器、线缆的价值 占比为 40%、30%,高压线束中占比提升至约 55%、35%;高速线束中占比约 为 65%、30%。
测算得 2026 年全球高压/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约为 372/336 亿 元,高压/高速线缆市场规模约为 270/155 亿元。
2.1 普通低压线束:单车价值 2000-3000 元以上不等,覆盖 整车各部位传统燃油车用线束以普通低压线束为主。
根据车辆级别不同,10 万元车型对应 ASP 2000-2500 元、20 万元车型对应 ASP 3000 元,高档传统乘用车整车线束 ASP 可达 5000-6000 元。
根据应用部位,可分为发动机/前舱/仪表/门/顶棚等部 位的低压线束。
在新能源车中,取消了发动机线束为主的价值约 200-300 元的低 压线束系统,其他低压线束与燃油车中基本一致。
2.2 高压线束:单车 ASP 随电动化程度提升,2026 年全球 规模 676 亿元根据电动化程度由低到高,汽车可分为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几大 类,对应不同的高压线束的结构和性能需求。
燃油车:整车线束均为低压线束,高压部分价值为 0 元。
传统燃油车使用 12V 低压直流供电系统,车辆主要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