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子 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伯峻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钱穆先生 说:“ 父亲 在, 做 儿子 的 只看 他 志向。
父 死了, 该 看他 行为。
在 三年 内能 不改 他 父亲 生时 所为, 这也 算是 孝 了。
”(这是指贵族家庭而言的)傅佩荣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睦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有什么行为表现。
如果他能三年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南怀瑾“ 父 在 观 其 志” 这 话, 是说 当 父母 在 面前 的 时候, 要 言行一致。
就是 父母 不在 面前, 背着 父母 的 时候, 乃至 于 父母 死了, 都要 言行一致, 诚诚恳恳, 非常 老实。
父母 死了, 于 三年 之内, 无改 于 父 之道, 说得 到 做得 到, 经过 三年 这么 久 的 时间, 感情 没有 淡薄, 言行一致, 一贯 做法, 这就 是 孝子。
华杉父亲 在世 时, 因为 什么 事 都是 父亲 说了 算, 所以 看不出 子女 的 行为。
这时候 就 观察 子女 的 志向。
父亲 去世 后, 子女 做了 家长, 大小 事情, 都由 子女 说了 算, 这时候观察 子女 的 行为。
如果 过了 三年, 子女 都没 有改 变 父亲 生前 的 行为, 而是 一以贯之, 那就 是 孝子 了。
凡与 父亲 有关 的, 我对 他、 她、 它, 必有 与 和 父亲 一样 的 感情。
有 句话 讲: 子 欲 养 而 亲 不在, 非 孝子 之言 也! 双亲 在世 时, 我能 尽孝, 不在 了,不 也 一样 尽孝 吗? 其实 并没有 什么 分别。
我的心得还是华杉讲的贴近人心啊,对待父母,不管他们在不在,都一样的孝心,不要人前一套,人后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