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地处沪杭宁长三角中点,历代名家云集,人文荟萃,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它隐逸于华东连绵起伏的深山茶园之中,坐拥大片浩瀚无边的竹海,以竹、云、泉“三胜”和清、凉、景、静“四优”而蜚声中外,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更是一年四季均值得寻幽探胜之所。
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理念深入人心的湖州,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又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在打造实力新湖州、活力新湖州、品质新湖州、人文新湖州、美丽新湖州、幸福新湖州等“六个新湖州”中看见美丽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由此不难想见莫干山的天下独优与世上独幽!老外眼中的莫干山1936年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至1950年在中国出版,共计101年,是清末至民国时代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形容莫干山有“意大利的天空、日本的青翠、落基山的雄伟”。
《孤独星球·中国》记载“莫干山是殖民时代居住在上海和杭州的欧洲人的度假旅游胜地。
从杭州西站坐长途汽车需要40元,在山上度过一晚需要250元左右”。
《That’s Shanghai》杂志创刊人马克·基多于2010年在英国出版了非虚构类著作《中国杜鹃》(China Cuckoo)。
他曾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了关于莫干山的大量记载,对莫干山的前世今生做了非常详尽的探究。
2004年搬到莫干山后,更是频频步行、远足、露营,对每个山头、小路、大树、人家了如指掌。
《中国杜鹃》也成了一本资料扎实的莫干山百年史,出版后引起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镜报》的关注,派记者前往莫干山探访,赞誉基多把莫干山“重新呈现在世界眼前”。
“在中国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传统:从公共生活中退隐的传统。
在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中,因为富有文学传统的科举制度,很多官员亦是优秀的诗人。
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退隐诗人是陶渊明。
误入尘世30年后,他过起了一个真正农夫的生活。
他亲自犁地,有时挨饿,酒量很大。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政府官员。
我在伦敦亚非学院时学的是中国诗歌,毕业论文写的是王维。
在2004年,我似乎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我可以退隐到山林中隐居,写作,自己种蔬菜。
何况,我在莫干山已经租了一所房子。
2004年冬天,一个美国出版商建议我写本关于中国经历的书。
还有哪里比在莫干山写这本书更好的地方呢?”基多在《中国杜鹃》一书中这样写道,他还热情洋溢地发出感慨,“在莫干山,我学会了热爱中国”。
《纽约时报》旅游版曾经评出2012年全球45个“最值得一去地方”。
排名前10的地点分别为巴拿马、赫尔辛基、缅甸、伦敦、奥克兰、东京、坦桑尼亚、巴塔哥尼亚高原、拉萨和哈瓦那。
巴拿马正在扩建中的运河、赫尔辛基充满设计感的城市氛围以及其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中心,以及缅甸重新面向旅游者开放,成为本次评选前三甲的最大亮点,“在拉萨,一切都是新的”成为拉萨排名第9的理由。
莫干山在榜单中排名第18,上榜理由则为:在20世纪前期的大多数时间里,莫干山,作为一座被绿竹覆盖的高山,离上海仅有3小时路程,成为精英们安静的休息地。
富有的外国人首先在这座大山中定居,建造石头别墅和网球场地。
后来,中国的财阀、商人也出现在山林中,包括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国民党领袖蒋介石。
1927年,蒋介石曾在这里度蜜月。
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每隔几年都会发起“最向往中国的那些地方”评选,评出中国最值得去的N个地方,每一处都是外国人心中的“白月光”,更是将莫干山称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你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CNN还将莫干山的裸心谷度假村酒店评为“中国最好的9大观景酒店”之一。
一时之间,“莫干山正火热,CNN评中国必去景点之一”被外媒广泛报道。
文化为舟,精神致远如果有一座山,可以满足许多需求:既有历史的渊源,又具现代的时尚,可以让人在陌生的旅途中发现久违的感动,一边徘徊于多姿多彩的世相,一边萌生归宿之愿……德清莫干山,实至名归。
谈及莫干山,历史是绕不开的话题。
作家吴承涛在《莫干山别墅往事》中写道:“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它典型地扮演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秀场’。
”从建筑到人物,从政治到经济,从民生到人文,莫干山的近代历史,构建起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特有标本。
莫干山名字的由来,源自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三月不成,干将之妻莫邪纵身跃入炉火之中,遂炼就雌雄双剑,名垂青史。
感人的爱情,但结局并不美好,最后衍生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等神话故事,古今文人骚客所著文章亦多据此点墨,晋代干宝《搜神记》关于《三王墓》的叙述最为经典,鲁迅笔下的《铸剑》带有悲剧的英雄主义色彩。
主人公眉间尺为父报仇,手持父亲干将传于他的雄剑,割下自己的头颅,投入沸腾的大镬中,与侠客宴之敖的头一起,与暴君之头厮杀。
小说发表于1927年,那正是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岁月。
家国情仇,剑气纵横。
这也许就是莫干山的精魂。
早在19世纪中叶,随着国门被打开,传教士佛礼甲“游猎”途中发现了莫干山,他和朋友在莫干山上的营建“暑屋”开启了山地度假之先河,随后山上建起了度假别墅、银行、商铺,莫干山一度成为西方洋人的“消夏湾”,也沦为了外国人可自由居住的天堂,陆续有外国人上山考察、居住。
他们利用航运之便,从海外运来洋灰钢材,就地取石,依山而建。
渐成规模后,邮局、教堂也随之而起。
至民国,几经周折,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在任浙江省主席时力主收回莫干山主权,并于1928年5月15日颁令建立莫干山管理局。
民国政府党政军官员及其他各界人士相继上山,或营造别墅,或避暑小憩,黄郛、汪精卫、张静江、张啸林、杜月笙等先后在此休养。
与此同时,上海、杭州等地商户纷纷上山开设旅馆、商店。
一时荫山街等地商店林立,熙来攘往,成为“天上街市”。
除了对庐山的流连忘返,蒋介石与宋美龄还对莫干山情有独钟。
1927年12月1日,他们在上海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显赫的婚礼盛典后,连夜在二百名卫兵的护送下,乘专列来到了莫干山度蜜月,居住在山顶上的武陵村,选择白云山馆(莫干山509号)作为度蜜月处。
莫干山蜜月之旅的接应人,就是蒋介石的义兄——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黄郛,他把白云山馆打扮得喜气洋洋。
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坐镇杭州西湖澄庐,派宋美龄先到上海和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见面,约定25日周恩来到杭州,国共双方举行秘密高峰会谈。
27日,周恩来、潘汉年、蒋介石、张冲又上莫干山,在白云山馆举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后来又到庐山会谈,敲定会谈协议。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谈,国共双方初步达成了团结御侮、合作抗日的意向,所以才有后来1941年周恩来在悼念张冲文章中说“一登莫干,两到匡庐,两党得以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
蒋介石第三次来莫干山,是蒋家王朝崩溃前夕。
蒋介石官邸(莫干山550号)位于武陵村,又名松月庐,因周围多古松,大阳台呈半月而得名。
1948年7月底,曾作为蒋介石的临时总统官邸,召开了所谓“币制改革会议”,决定发行“金圆券”,这里又成了另一个政治中心。
松月庐也因此成为这次“垮台的会议”的见证者,得到了保护。
蒋介石离去的背影还未行远,毛主席就登上了莫干山。
1954年3月在杭州主持审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期间,毛主席乘吉斯轿车上了莫干山,在皇后饭店小憩2个小时,但没有住宿,当天返回杭州。
他到观瀑亭听瀑,顺芦花荡西行,登塔山远眺……据陪同人员回忆,那天主席的心情很好,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吟诵古人名句。
走到传说中干将的磨剑石,他停下了脚步,磨剑石崖壁上的题刻,吸引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他驻足良久,口里似在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也许正是前人的题刻,引发了主席的诗兴。
返回杭州途中,车过钱塘大桥,他口占一绝: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刚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在游历莫干山三年以后的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一个干部会议上对与会干部讲哲学时还说:“莫干山你们去过没有呀?上下都是一十八盘。
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形前进的。
”后来,对全国绿化工作问题作指示时又讲到:绿化要讲“覆盖”,要达到莫干山的标准,才算绿化。
1984年9月3日至10日,莫干山再一次载入史册。
当时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约一个月,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在莫干山上组织召开了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
这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作“莫干山会议”,青年才俊们在会上为国献策的爱国抱负和思想碰撞,为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黄郛与莫干山你若是“故宫粉”,大概对黄郛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1924年就任内阁总理摄行总统职权的黄郛亲自修改《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将清室小朝廷驱逐出宫,皇家紫禁城从此成为国家的故宫博物院,对这一具有历史性标志大事,章太炎亲笔致函黄郛,支持黄郛剪掉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1936年黄郛病殁,十多年后,妻子沈亦云提笔撰写《亦云回忆》,回忆两人莫干山居生活,黄郛在山路行走的背影宛若还在昨日:“膺白惯走崎岖的路,像他在世时的命运。
”轻轻一言,不啻命运的隐喻,道尽了辗转长路上的跌宕多舛。
民国的衰败国运映射到黄郛的个体命运,大致已有早就注定的结局。
1928年,褪除在政坛叱咤风云的黄郛一身布衣来到莫干山,走遍山脚大大小小的村落,成了当地乡村老小无人不晓的“黄部先生”。
他在莫干山下推行了新农村改良运动,使这个与山上差距明显的小山村有了第一次的觉醒和变化,还兴建了莫干山小学、蚕种场,提倡“以耕养农,以农养学”耕读并重的教学理念。
(有点“农禅并重,学修并举”的禅宗传统意味)在《黄郛日记》中,黄郛述说了这样的切肤之痛:“目睹村人知识之幼稚,身体之衰弱,道德之媮薄,生产手段之拙劣,益觉乡村为国家之本,以如此之乡村与人民,何以兴建近代国家,而抗敌图存。
”这年,他购得莫干山上一处住宅,还在莫干山麓的庾村买下了十几亩园地,“想将来在那里办一个小学,同时做一点改进农村的工作,为社会尽一点义务。
”在莫干山镇,有个“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每个来这里的人,第一眼就会看到迎面而来的两行字:“在莫干山隐居,是想在山林之中寻求心境的平和;推行农村改良,则是在政治之外实现生命的意义。
”1948年8月,竺可桢等一行从杭州到莫干山看访沈亦云,因怕主人临时开不出饭,他们特意带上了罐头食物和面包。
夜里山中突然风雨大作,二十年前夜晚的那场大雨,隔着窗仿佛也一同倾盆而下。
那年为从洋人手中购得山上住宅,沈亦云独自返沪处理交易事宜。
“我下山之日,逢大雨,衣履尽湿,到沪即做雨衣两件,为自己与膺白各一。
不料返山又逢大雨,膺白亦向朋友借了雨衣两件,下山接我们,我们冒雨登山,坐着藤轿,轿夫涉水而行,以树叶掩护手提灯笼……”这幢住宅后来易名为白云山馆,“白云”取自黄郛(字膺白)和沈亦云名字中各一字。
此刻,距离黄郛去世已有十二个年头,旧雨重逢,令沈亦云百感交集,作下诗词《莫干山夜雨不寐》。
黄郛将自己最后归宿地选在了莫干山下。
他找寻生命意义的答案,暗含在沈亦云《归山》中:墓地“其南数百步,为小学校舍,弦歌之声可达,魂兮所乐闻而呵护者也。
”而沈亦云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她此后为莫干农村改良事业坚守了十四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将莫干小学、农场、蚕种场等资产全部交由政府接管。
前不久,《北京晚报》刊文纪念黄郛,文章这样写道:“夜晚的莫干山已沉入万籁俱寂中,山影静默,清风越过竹林而来,在白云山馆,头顶夜空上飘浮的白云总是清晰可见,远处群山绵延。
山下小镇上的人们忙碌了一天,该早就安歇了。
九十多年前,有个人遇到了人生问题,他为找寻生命的意义来到那里,这样的起承转合,犹见扬帆驶过千重峰岭,帆影看不见了,你知道他来过。
”别墅群与“洋家乐”皇后饭店、松月庐、山海楼、觉音楼、静逸别墅、牧师别墅、黄郛别墅、白云山馆、林海别墅、蘧庐别墅、雄庄......上世纪遗存下来的200多幢精致别墅,融贯中西,各具风格,让莫干山有了“万国别墅博览会”美誉。
莫干山的百年别墅群与优美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貌特点,所以莫干山别墅群也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干山别墅群多种建筑风格并存,有北欧⽥园式乡村别墅的陡坡屋顶,也有古罗马的柱式建筑遗风,有哥特式的尖顶拱门,也有西方古典式的门庭栏杆,中国古典建筑的歇山飞檐点缀其间。
莫干山早期的别墅多为外国人所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名为贝勒别墅(莫干山545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英国商人贝勒出资兴建。
到民国十五年时已有154幢,其中属美国人81幢,英国人28幢,德国、法国人各3幢,俄国人1幢,另有上海工部局公共避暑所1区,避暑公葬所1区,天主堂1所,耶稣堂2所。
民国十五年后,民国的达官富商开始接踵上山,在莫干山东南坡的4,000多亩山林间大兴土木,式样则在借鉴西方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元素。
这258幢别墅以三层为限,大多采用当地出产的花岗岩作材料,砌石垒台,围栏措栋,随意造化,融中国古典式、西欧田园式和欧洲中世纪城堡式建筑风格为一体,有的庄重,有的优雅,式样无一雷同,犹如林海绿波上一颗颗散发异彩的宝石,俨然一个别墅世界。
1958年,几十位建筑专家联合考察后,惊呼:“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博物馆!”散落在竹海林涛深处的幢幢别墅,在建筑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墅形的变化多样。
光色效应的发挥,质地光泽的应用,使每幢别墅都有独特的个性表现。
在环境和空间的选择和利用方面,建筑师们则努力根据场地大小、视角条件和翠竹名木疏密的不同情况,使每一幢别墅与四周的环境得到融合与合谐,使别墅色彩鲜明多姿。
莫干山的价值不在山泉林木、自然风光,而在于人文景观、历史积淀。
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一幅近百年的风俗画、一座20世纪中国立体模型。
山上每幢别墅,如果能开口说话,它会告诉你:在每座房间里,都发生过与近代中国密切相关的许多故事。
一段时间的寂静后,在过去的10年中,外国人再次使莫干山沉睡的山坡活跃起来,把古老的别墅改造成自己的家或者宾馆,当地人把这种外国人开设的民宿称之为“洋家乐”。
“洋家乐”最早始于2007年。
来自南非的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德清县劳岭村三九坞租用了8间闲置民舍,改造成一家拥有21间住房,设酒吧、餐厅、茶座、按摩房及会议室的民宿“莫干山395”,这就是首家“洋家乐”——三九坞国际乡村会所,又叫“裸心乡”。
莫干山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巨大商机,2009年,高天成在兰树坑村选定新址。
两年后,第二代“洋家乐”建成开业,这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裸心谷”。
2017年,由苏格兰传教士梅滕更医师建于1910年的英式城堡别墅被改造成第三代“洋家乐”裸心堡。
从“裸心乡”到“裸心谷”再到“裸心堡”,“裸心”系列已形成国际乡村度假著名品牌。
2012年,莫干山及山麓的“洋家乐”连续两次荣登美国《纽约时报》,被推荐为“2012年全球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
裸心系列出名后,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比利时、韩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老外来莫干山投资开设“洋家乐”。
不少本地人也纷纷效仿,在原先农家乐的基础上拓展个性。
一时间,莫干山上各式民宿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如今,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国际闻名,还吸引了中国各地的乡建设计师与民宿团队来此“朝拜”,莫干山“洋家乐”甚至有中国民宿“黄埔军校”的称号。
刘荣在《百年轮回莫干山》中写道,正如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洋家乐”作为一种乡村旅游产品,属于洋人和农家乐的结合——外国人投资;设计环保,就地取材;休闲项目以健康的骑行、游泳、爬山、钓鱼为主;往往聘请当地人工作。
“德清洋家乐”已经成为全国首个服务类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1890年,美国人佛利甲来到中国,他领略了繁华上海和名胜杭州,后来被莫干山的奇山秀水吸引,又拉来了自己的朋友、传教士梅滕更和博士史博德。
几个外国人在莫干山享受野趣,还在英文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游记,中国江南莫干山就这样第一次被外国人了解和关注。
100年后,英国记者马克再次发现莫干山,此后,南非人高天成、法国人司徒夫等外国人来到莫干山造起民宿,“洋家乐”得以兴起,而莫干山也完成了一百年的轮回。
在莫干眺望青山绵延,坐看轻岚出岫,忽尔风拂云起,竹海松涛曼舞翩翩,此时此间,还有什么比自然更奢侈的大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