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戴凯之在《竹谱》中说:”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若谓竹是草,不应称竹,今既称竹,则非草可知矣。
”则晓竹非草本,属禾木科多年生植物。
因竹的本质,生命顽强,生长迅速,品种繁多,且姿态俊秀,杆叶各有风韵,被文人墨客赋予人物色彩,形韵不同,德性各异,情义有殊,唯不变的是人们的倾心。
囿营园毁,园主更替,这片竹林依旧。
沧浪亭,便是这中之一。
其被葑溪萦抱怀内,“一径抱幽山”,山前门楼拒人于千里之外,掩映在身后的黄石假山也略显严肃。
而漫山箬竹随风形浪,竹波跌涨,侵吞欲望攀山,只剩这顶间沧浪石亭久然屹立。
园内遥望而对的两半亭试图缓解这份寒意,将一园分二,想要挽留住这缕浅淡的人间烟火。
「闻妙香室」为张树声重修沧浪之建,布局呈两折的曲尺型,题额取意于唐诗人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三:“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妙香,特指佛寺所用令人脱俗的香味。
而此处以梅冷兰幽竹清之芳,营造出遗世脱俗的空寂境界,再辅蕉色,足俗尘倏净,凡念顿消。
西面匾额题字「见心书屋」取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迥然吾亦见真吾”之意,而这建筑周边景致,也是围绕这首诗中四景之境。
譬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又或“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低矮窗栏,似无又有,园外水色越过复廊花窗,轻易攀入,蕉竹相合,翠意欲浓,“坐穷林壑”便可。
若这里的竹香,仅作配角儿,一经转角,便再不往复。
「明道堂」面阔三间,为四面厅。
厅堂高大,将正厅之后“横幅”山色,揽入屋内,无论是“立轴”或是“中堂”,上有留白又不至拥挤。
东翠西黄,身影错综,冰裂窗柩浅露,虽为同类,相视已然不一。
苏州博物馆中那道只闻水音而不见水影的瀑布设计,到了这处,好似参透些许妙趣。
南面为了缓解建筑,合院尺度扩大,对立的「瑶华境界」早已不是韩世忠当初所建的梅亭模样,亦不如初的戏台之用。
身后的竹青之意,透过窗扉倒映入这庭院之中,四周以竹根、竹竿,竹叶层叠,独立合院,人间过往,沧海沉浮,皆深陷幽山之境。
再一次转角,随竹入画,涌入视听盛宴。
「翠玲珑」类似「闻妙香室」的建筑形态,为三折曲尺状的书斋,前两折东西对角通门,临挨正设桌椅,以破斜角局势。
书斋正厅,挂着清书联圣手何绍基的名联:“凤簧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细品其意,环望四周,更觉意境清远。
屋外绿意萦绕,屋内竹影侵帘。
曲折处冰裂花窗,竹蕉对景,更为小巧玲珑。
窗栏低下,四周竹海,便隐匿在这片静谧的绿意之中。
信步前行,轻绕曲室,一转一折,曲径通幽。
暖阳划破长空,刺过竹丛,光影交织,斑驳翡映,满屋流转,疏影斜洒,如烟似雾;微风拂过破晓,万竿摇空,萧萧沙沙,幽幽瑟瑟,虫鸣伴响,有如银铃;山间气候难以琢磨,转瞬,暴雨倾盆。
雨滴拍打着竹间旋转,而事后,幽篁如洗,青翠欲滴,直透心底。
墙上悬挂的水墨诗画,墨影竹香,浑然一体,幽雅天成。
竹桌竹椅,竹帘竹对,似乎「翠玲珑」此处的竹意已是最浓。
而延着竹篱引入竹径,才觉身陷这竹海中,难以脱身。
径道两旁各式竹涛林浪,末端再以竹丛掩映清幽之境,实则已然绝路。
被迫攀上见山楼,俯仰之间,楼前楼后皆是竹海滔天,这楼宇亦不过这山中的一处余脉。
从满山低矮箬竹的辽阔群众,至「闻妙香室」外的无名配角,至「明道堂」外的默默守护,至「翠玲珑」外的并肩齐行,再至「见山楼」下的难以忽视。
仅凭竹景,便能将入山者圈入这幽山之境,这便是沧浪独有的竹韵。
「本期分享:马韫君」「图文编辑:言墨」「图源:沧浪亭」「庚子年秋于云起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