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驻扎在青海的汉代将士,执行的军事律令是什么?部队编制单位的名称叫什么?军队交战时的阵法有哪些?将士的操练法规是什么?……这些疑问,人们或许可以从出土于上孙家寨汉晋墓的汉代木简中找到答案。
在发明纸以前,以竹、木为原材料的简牍,是中国文字的重要载体之一。
1978年,青海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在大通上孙家寨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木简。
木简出土时位于M115墓葬两棺之间,与木简同时出土的还有三面铜镜、一些五铢钱和一枚私印,私印的印文为“马良”。
这批木简除了几支完整外,绝大多数已经残断。
后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部分木简才得以缀合、修复。
在青海省博物馆,便珍藏着其中的4枚汉代木简。
其中,最长的一枚长25厘米,宽0.7厘米~1.9厘米,厚0.1厘米~0.3厘米。
木简用云杉木制成,墨书隶体,每简三四十字。
细看四枚汉简,字体瘦劲刚健、端庄典雅、疏朗有致、灵动而不失沉稳,是研究汉隶书法的珍贵资料。
考古专家研究后发现,这批木简与西汉王朝经略河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海通史》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十万,讨伐居住在河湟地区的羌人。
西汉政府陆续将中原地区的汉人迁徙到河湟地区,开置公田,在今西宁市及其附近陆续设立具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长宁亭、东亭等,河湟地区逐步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
汉宣帝时,将军赵充国平定起事羌人,安抚归顺羌人,在河湟地区驻军屯田,大批汉代军民的到来,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传入青海,提高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河湟地区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
考古学者推测,M115墓主人马良,很可能就是赵充国的部下,或者是在战争结束后,设置金城属国以管理降羌时留下来的一位将领。
青海省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宋涛介绍,该馆收藏的这几枚马良墓汉代木简,内容涉及汉代军队编制、军队爵级、赏赐制度等。
上孙家寨汉代木简是在青海地区首次发现的汉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西汉军事制度以及当时中央政权在今青海地区屯垦戍边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策划:马钧 王丽一;拍摄/制作/文字/配音:王十梅;主编:辛元戎;编辑:乔明周;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