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莹 图/Google 说起灵感,我们似乎觉得它非常的“无厘头”。
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灵感”,使得它可以经常“光顾”,是很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做到的。
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突然有所领悟,这就是灵感。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灵感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形象思维中的一种,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一个特例。
灵感思维关键时刻可以给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启发。
我们培养或者说训练灵感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在我们的设计创作中不再去单纯地依靠偶然的灵光一闪。
而是运用灵感思维将灵感出现的概率最大化。
因此我们先了解它,再去想办法获得它。
了解它就要先掌握它的特点。
灵感思维的特点 我们知道灵感的产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比如突发性、模糊性、非自觉性等,这些都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所它拥有的必然性来为灵感的产生创造条件。
它有那些必然性呢?有人说“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
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辛勤的劳动、艰苦的探索,还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都是灵感发生的条件。
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培养各种思维习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
这些都是它产生的必然因素。
如何培养灵感思维 它像任何学问一样,都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言的。
而灵感的培养对设计工作者来说,是职业的敏感与天性的结合。
一旦设计成为了职业,掌握灵感思维都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职业素质。
一场话剧,一首瑜伽音乐,现代文学馆的一个“百家讲坛”的讲座,在设计者的眼中都有可能成为灵感源泉。
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触类旁通、厚积勃发 艺术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领域了如指掌,同时也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专业的外延以及各个领域都适当了解,像文学、历史、经济、哲学、人文学科等,同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比如音乐,运动、摄影、甚至烹饪美食,甚至是娱乐节目、电影、旅游、游戏等都对灵感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
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