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荪泓小时候,江汉关就是江对岸的大楼,很高、很美,还不时地奏出音乐。
那时候武汉的高层建筑屈指可数,江汉关的音乐可以传过长江,响彻整个江城。
现在打开高德地图才发现,我以前住的地方正在江汉关的对岸,难怪钟声那么清楚。
可惜的是,不是天天可以听到钟声。
伴随着钟声的是老武汉人对江汉关的不了情,看上去,就像看家人围坐的旧四方桌;听上去,似乎又听到推开木门的挤压声。
新武汉人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他们知道江汉关的价值,每年的跨年夜,他们都来到江汉关,与时间对个话,给未来许个愿。
欢呼声取代了敲钟声,升空的气球取代了挥舞的彩旗,十多万人放松一下有点疲惫的自己。
欢庆的跨年夜也出现在许多大城市地标,山城重庆的解放碑,由抗战胜利后的“抗战胜利纪功碑”、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发展而来。
魔都上海的外滩,曾经的冒险家乐园、新中国都市第一景。
江汉关之于武汉,就是近代史开始的象征。
1861年初,汉口门户大开,与千年古城武昌隔江对视、与知音故里汉阳划河分庭。
汉口开埠打破了五百年汉正街商业流通格局、改变了市政面貌、改写了近代中国经济版图。
江汉关是汉口争取而来的。
开埠后的汉口主要贸易是走长江过上海的江海关,关税自然就留在了上海的江海关。
湖广总督官文多次呈奏文,要求汉口单设海关。
几经波折,终于1862年1月1日依照朝廷批准设立。
江汉关曾经是中国海关中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关,当年的茶叶进出口贸易额就超过了老大哥城市广州。
外国客商和买办云集汉口,汉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汉口九省通衢,成了世界通衢。
186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从印度来中国,提出了一个包括建筑四条全国干线在内的《中国铁路计划》,在这个没有被采用的第一个中国铁路规划中,汉口在四条干道上处于中心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陆续兴建了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结合长江航运,基本形成武汉的综合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的实际中心在武汉,包括船务、港务、航政、通信、航道、法务等等,均以武汉为总部,长江航运集团是长江上最大的运输企业。
十多年的高铁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武汉交通中心的地位。
江汉关初期在汉口河街办公,即英租界外花楼街青龙巷内,后来多次迁址。
1899年,江汉关税务司将江汉关大楼选址在英租界东南角(就是现在江汉路与沿江大道的交会处),即原英国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江汉关建立以来,源自汉口港国际贸易额的税收,从起步时的150万关平银,到1922年已达2亿余关平银;长江航运也有空前的发展,招商局等5国的商轮年约有万余艘行驶长江各条航线,万吨级的海轮也可由各国港口直达汉口,急需监管场所。
大楼于1922年11月4日奠基,对江汉关感情很深的总税务司安格联亲赴汉口参加仪式,他在1906—1908年间担任江汉关税务司(相当于关长)。
江汉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陈介(湖南省湘乡市人,1885—1950年)致开幕词。
1924年1月21日,江汉关大楼正式启用。
彼时的奠基石,现在仍然镶嵌在大楼的正面。
2022年11月4日晚,三两文友来到江汉关大楼前,用手机录制了大楼的整点钟声,拍摄了夜幕下红旗飘扬的照片,尽了老武汉人对历史的一点敬畏之心。
江汉关扼守长江航运要道。
透过关长办公室的巨大窗户凭窗远眺,长江上的轮船一览无余。
1859年,英国勋爵额尔金率队闯入长江腹地,抵达汉口,这是外国轮船首次抵汉。
随着汉口的开埠,中国的内河成了西方列强的竞技场。
西方洋行、船务公司抢占汉口,宝顺、怡和、旗昌等洋行为争夺长江利益,发生了商业混战,最后以美国旗昌洋行全面胜出暂告一段落。
1872年,民族企业招商轮船公司应运而生,15年后全面收购旗昌,成为长江航运的重要力量。
长江,在千帆争流中平添了黑龙满天的“洋船”“火轮”,中国内地的茶叶、土产,顺流而下;外国的工业制品、衣物、石油,逆流而至。
汉口城市的布局,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例如谌家矶一带的石油仓储区,就是外资亚细亚石油、美孚石油等所建。
江汉关还兼办现代意义上的邮政、航运与航道管理、水文等等,汉口也与江汉关一起进入近现代社会。
江汉关独处旧汉口华、洋两界交会处。
江汉关选址时的左邻右舍是华商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洋行的物产。
兴建江汉关大楼时,华、洋这两个代表企业都将自己的地产和物业与海关进行了置换。
沿着长江向上的华界区域就是500年的汉正街,最吸引世界目光的就是汉正街的巨大商业能力,汉正街最靠近江汉关的是黄陂街、前后花楼街等繁华的商贸市场。
沿着长江向下的洋界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沿江大道的各国大银行、大公司的洋房,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怡和洋行、亚细亚、美孚、宝顺、新泰、日清洋行、美最时等等。
从英租界区起步,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和比利时租界依次排开,合计最大面积达到2800亩。
现在以江汉关为标志,以江汉路垂直长江画一条线,上首是江汉区、下首是江岸区。
这种管理格局在一百年前就出现了,江汉关一楼看两界、一手托双区,背靠汉口,直击长江。
漫步江汉路,百年的岁月涤荡,完全看不出两边的差别,不同的店面,相同的时尚。
江汉关还是汉口江边地理位置的分界点。
细心的武汉人会发现,长江滨江左岸以江汉关为界,上游几乎没有江滩,下游出现了明显的滩地,其中汉口租界一线总长3626.7米(1088丈)。
1920年,沿江边狭窄的河街外(今沿江大道)逐渐淤积成了一片沙滩地,这是兴建海关大楼、扩宽河街修建沿江道路的天赐良机。
20世纪90年代开始,武汉市政府利用江滩和防洪大堤间的滩地,外迁码头和设施,修建江滩公园。
汉口江滩公园从江汉关脚下的武汉客运港起,至丹水池后湖船厂止,全长7公里,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还了市民160万平方米的运动休闲空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江滩公园。
在江汉关楼上凭窗远眺,江滩公园与沿江大道景观同行,延绵不尽,恰似长江天际流。
江汉关大楼于1924年1月21日隆重落成。
江汉关大楼坐南朝北,呈对称布局,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
大楼直面江水,俯视租界,凭有形可驾乎津门,寓无形于百舸争流。
建筑总高度46.3米,超过了1909年竣工、高约41.32米的汉口水塔,为汉口当时最高建筑。
总面积4009平方米,略小于广州的粤海关大楼,两个都远远小于上海的江海关大楼。
就面积而言,江边的许多洋房都比江汉关大,如汇丰银行大楼、花旗银行大楼等等。
高度也被后来兴建的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四明银行大楼等超过。
建筑艺术和风格也没有明显优于汇丰、花旗等等。
所以,近90年来,江汉关大楼不论是面积还是高度,都不是第一,甚至连第一方阵都不是。
现在,汉口高楼林立高耸入云,江汉关的体量更是不起眼了,甚至在照片上较难找到,但是没有一栋大楼的影响力能够超越此楼。
2016年,江汉关大楼成为98个“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一,湖北省只有江汉关、武汉大学、长江大桥等8处,海关建筑遗产全国只有江汉关大楼一个。
江汉关还有叩击武汉人心灵的钟声。
中西方的钟楼都是用于报时,中国的钟楼有时也叫鼓楼,这反映出“以鼓报时”之意。
江汉关钟楼的四面都有直径约4米的钟面,针长1.7米。
内有不同音阶的大钟7个,主钟为美国蔡司脱斯钟表公司制造,打点报刻钟由美国谢恩铸铁厂生产,由汉口亨达利钟表行安装。
1924年1月18日,江汉关敲响第一声钟声,国际通用报时曲《威斯敏斯特》响彻江城三镇。
江汉关钟楼报时准确、钟声洪亮、音乐悠扬,共鸣性和感染力极强,方圆十里可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城市民。
2000年,已经76岁的江汉关机械钟“退役”,换上了电子石英钟。
传统的机械钟静静地守在钟楼里,听音起声落,度不绝岁月。
武汉人心中有两座丰碑,黄鹤楼、江汉关。
前者是武昌古城的象征,后者是近现代的代表。
江汉关是穿行江汉路的目标、车行沿江大道的支点;是武汉近代经济发展的原点、城市化、近代化的起点。
江汉关的格局,在于她是汉口城市的天元之所、定格之处。
黄鹤楼高大,文人骚客尽风流;江汉关秀美,翩翩少年愿与伴。
在跨年之际、在定情之时、在无聊之暇,想念她的身影、想听她的声音,这就是百年江汉关格局的效应。
【编辑:赵可】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