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节先生(邵雍)《观物吟》诗中写道: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
天下之平,莫若止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
尽物之性,去已之情。
”他将“观物”比喻为以镜子照物。
镜子有精粗不同,平与不平之分,所照之物因此会常常被歪曲。
康节先生所说的观物,也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人群,能认识人,能认识己。
人这样做就是心来认知。
康节先生的比喻非常形象,以镜子照物来比喻以心认知。
镜子平或者不平,光滑程度不一样,大小不同所照物的多少和样子自然会有差别。
心也有这样的差别,认知世界也就不同。
人初生的时候虽然镜子平平的,很光滑,但只有小小一块。
随着年纪增长,镜子不断被打磨,平整度不一,光滑度不一,面积也不一样大。
能照出来的世界、人群、人、己也就不一样了。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都在磨自己心里这面镜子。
有人有意而为,有人是懵懂不知。
因此,心中的镜子会有很大的差异。
主动者,会扩大镜子的大小,让它更平整光滑,而被动无意识者,镜子面积小,或者斑驳,这边一小块,那边一小块,有的平一些,有的不平整,有得光滑一些,有的粗糙一些。
现在,我们还要这样磨镜子吗?前人先贤,不仅把自己的镜子磨的很好,而且他们还把磨镜子的方法、心得传授下来。
当然,磨镜子的方法自然也不是一种。
儒家、道家、释家,外国伊斯兰教、西方的哲学、基督教、技术都是磨镜子的方法。
他们都展示了通过他们自己磨的镜子,他们所广泛和深刻地认知的世界和我们自身,他们也将磨镜子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能把镜子磨成什么样。
那么我们要问,我们要不要更主动的去磨镜子,我们更倾向于用哪种方法磨镜子,当然对不同国家或文化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倾向于用自己更熟悉的方式来做。
当然你要学习掌握这种磨镜子的方法,然后就是一边磨,一边掌握方法。
如诗经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们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意识到我们需要磨我们的镜子,但通常我们只是从某些人那得到一鳞半爪而奉为圭臬,或有眼不识金镶玉。
大家只是不知道有这样的方法去磨镜子,虽然明摆着,但大家仍然到处寻觅,读书无算,但知识不少,但见识不足。
大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