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33——横批和手卷一 裱件分类讲一讲后面课程的安排,前几堂课介绍了立轴、屏条和对联,相信各位对于作品的装裱已经有点印象了。
书法作品的形制,深入地说,和装裱有关。
裱件大致就分为四种:轴卷片册。
直挂为轴立轴、屏条和对联,都是直幅悬挂的裱件,共同点是下面有地杆,也就是一根轴,所以都属于"轴件",有轴的裱件。
不同之处是立轴有轴头,而屏条和对联没有。
横幅为卷第二种裱件是"卷",这是横幅作品。
再装表上有两种,一是横披,二是手卷。
今天开始我给各位讲讲装裱中的这个"卷"。
无轴为片第三种是"片",就是单张。
单张没有天地杆,如斗方、信件、扇面都属于"片"。
集片为册第四种是"册","册"是"片"的集合。
许多"片"订装成书那样一本,这就是册。
"片"和"册"接在"卷"后面讲。
卷轴片册讲完后,还要讲讲难字和用印等,这就是四级课程的全部内容,到时候怎样出作品就没有问题了。
二 横幅作品的写法横幅的折纸、画格和直幅没什么两样,就是落款有点不同。
因为横幅纸张不高,所以无论上款还是下款,都可以分多几行。
以前说过,落款以中线为分界,上款在中线以上,下款在中线以下。
但在横幅作品中执行起来有点困难。
以这张吴昌硕篆书作品为例,正文是"云丰(峰)远抱"四字,然后有一首诗,可算跋文,比正文低一个字,是指低跋文用字大小的一个字。
接下来是落款,再低一些。
签名最低,采用这样的格式分清眉目,表示谦虚。
这一张赵之谦的作品,只有下款,分两行,时间"同治庚午"顶格,低一字签名"撝叔赵之谦","撝叔"是他的字。
李文田横幅,看起来名字在中线之上,但中线以下是写不下的,所以低一字就可以了。
弘一法师,落款字很小,低一个字写,最后一行上款、下款都包括了。
沈尹默,最后三行,一行是标题,一行是上款,最后是下款。
上款比标题高一个字,以示尊敬。
下款低上款两字,作品字小这样安排就没问题。
沙孟海,正文字较大,落款改用小字,上款顶格写,然后低一字签名,这是常见的格式。
简言之:· 直幅作品签名在中线以下容易做到。
· 横幅作品,字小也可以做到中线以下。
· 如果字大,可以采取低一字的方式签名。
再次说一说,这低一字是指下款用字大小,不是正文大小。
三 横披 直幅作品可以装裱为立轴、屏条,横幅作品也有选择,刚才说过,可以装裱为横披或手卷。
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横披是挂在墙上欣赏的,又称横批、横挂。
手卷不能悬挂,是拿在手中阅读或观赏的。
就因为这样,所以横披和手卷在装裱上各有特点。
3.1横披的起源譬如这样一张作品,以前没有玻璃镜框,怎样挂在墙上呢?那就是装裱为一个横披。
横披和米芾很有关系,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说:· 古画多直幅,至有画身长八尺者,双幅亦然。
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
这段话影响很大,赵希鹄是赵宋宗室,他讲了两点:第1, 当时绘画已经有直幅和横披两种。
第二,直幅绘画较古,横披始于米芾父子。
米芾自己也说:· 知音求者,只作三尺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挂双幅成对。
你看米芾家中,有三尺轴,这是直幅。
还有"三尺横挂",就是指横披。
不过这话是写在米芾《画史》这著作中,从原文意思来看,挂的是画,没有说书法。
· 米芾《画史》还有两项记载: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
这是说的他自己家中所挂,接下来还有朋友家的 :· 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然未见卓然惊人者。
董源、荆浩都是五代时期画家,早过米芾。
段缄家也装裱为横披,是否受米芾影响呢?未必如此,所以赵希鹄的说法有点疑问。
但后来书法作横披,应该是受横幅绘画的影响。
3.2 横披的装裱一张横幅作品装裱为横披,无非是给它加上一个圈档。
上面叫天边,下面叫地边,有些人称上边、下边。
左右两边叫法有点特别,称之为左耳、右耳。
这样圈档就完成了。
这圈档是用四条边围成的,在装裱上属于镶裱。
在两端还有细木杆,不是粗的轴杆,而是类似于立轴天杆那种细木杆,你用一根粗木棍,那是无法挂在墙上的。
右耳边的这根叫天杆,左耳边的是地杆。
卷起来时,是从左卷到右,从"地"卷向"天"。
有些时候,左耳边的地杆是两根,称之为和合杆,又称月牙杆、互合杆。
这三根木杆都是半圆形的,这样平的一面可以紧靠在墙上。
那左边为什么要两根呢?这是因为,当你把横披卷起收藏时,需要有一根轴,这时把和合杆一根反折过来,就变成一根轴了,然后以轴棍为中心,向天杆卷动就可以了。
有些装裱师傅不做和合杆,他交给你装裱好的横披,另外给你一个半圆形的木杆,这意思就是给你卷起时用的,这样悬挂横披的时候,两边的天杆和地杆就对称了。
在天杆和地杆(或和合杆)上,装有挂绳,横披就是这样挂在墙上的。
有时候横披的中间会下垂或弯曲,那可以加"袢"。
袢是这种形状的,很小,加在横披的中间,上下都可以加,无非是让横披贴服在墙上,不加也可以的。
这里提醒大家,横披可以用镶裱,也可以用挖裱。
挖裱可以减少接缝,避免日后接缝爆裂。
横披大多数是单色裱,如果要加长,也可以用双色裱。
这时候,左耳和右耳名称不变,加的部分就称为隔书,这在立轴变色裱中已经讲过了。
四.手卷在装裱中,手卷是最复杂的裱件。
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最重要当然是画心,也就是作品,这是手卷的主体。
画心前的部分,有引首和天头,引首是手卷的标题。
画心后的部分,称为拖尾。
拖尾是给人写题跋的地方,最后有轴杆。
下面我先从画心开始,详细讲解一下。
4.1画心部分刚才说了,手卷的画心就是作品。
手卷包括的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个作者写一个作品,也可以是一个作者多件作品,还可以是几个作者的多件作品,甚至这几件作品大小有所不同,也可以装裱为一个手卷。
如这一件,南宋皇帝御笔手卷,就是集合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皇帝的手迹。
画心加圈档画心的装裱,最基本的就是上下左右加上圈档。
画心前后还有两个部分,连接时中间加副隔书,圈档左右边就是正隔书,这跟立轴三色裱中名称是一样的。
副隔书起着分段的作用,隔开手卷各部分。
有些手卷简化了装裱,只用一个隔书,称为小镶。
如唐代孙过庭《书谱》,就是小镶的例子,作品和前面部分只用一个隔书,作品后面也是这样。
作品的排列如果是许多张作品裱在一个手卷中,那就有排列问题。
有的作品好,有的作品差,谁在前、谁在后呢?如果读者打开手卷,一看很差,就不想看下去了。
如果最好的在前面,越看越差,印象也不好。
所以行规是:中等的在前面,上等的在中间,下等的在后面。
读者打开手卷,还不错,看到中间,越看越好,当然还想继续看下去,他以为后面还有精彩的,这样就引导他看完了全卷。
这是个心理学问题,古人已经注意到欣赏时的心理变化。
4.2 画心的后面部分 这里有拖尾,拖尾有两个作用:一是给人写题跋的,看了作品有什么感想可以写在这里。
二是加大轴,轴杆是一根木棍,不可能做得很粗。
如果没有拖尾,直接用轴卷起画心,那样必然弯曲度很大,容易损坏作品。
所以,通常手卷的拖尾都很长,可逹两丈,轴杆先卷拖尾,形成一个很粗的滚筒,等卷到作品,弯曲度就减小了,这是非常聪明的设计。
手卷最后的轴杆上是没有轴头的。
我看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手卷有两根轴,而且都有轴头。
这样卷起来反而不方便,绳带无法捆紧。
4.3 画心的前面部分画心前面是引首,这是书写手卷标题的地方。
引首再前是天头,天头尽处有天杆,天杆上有绳带。
引首和画芯的比例如果有人请你写引首,那张纸要多大呢?手卷用纸高度常为一尺左右,引首高度和作品一样,宽度是高度的三倍,也就是三尺长,这是行规。
但艺术家恐怕是最难管理的一批人,未必人人遵守三比一的惯例,往往随手拿一张纸就写了。
陆柬之《文赋》手卷有两个引首,第一个大约四比一,第二个二比一左右,不过原来的纸张边装裱时切过了。
皇帝也没人够胆管他,像乾隆用这张纸写引首,长宽之比是二比一。
南宋皇帝御笔手卷的引首,是王福厂先生写的,这是接近于长宽三比一的例子。
吴湖帆题高克恭《鹫山烟雨图》手卷引首,长宽也差不多三比一。
说引首三比一是装裱业的行规,实际情况往往有出入。
今天讲的是横批和手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谢谢。
本节要点:· 横幅作品的写法。
· 横披的历史和装裱结构。
· 手卷装裱分三部分。
复习思考:· 试临智永《千字文》成一横幅作品,格式可参照弘一法师这一张。
如果要画出网格线,怎样设计为好?复习思考:· 故宫孙过庭《书谱》手卷,尚未题写引首,拖尾上也没有跋文,如果邀请你来加上,你打算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