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甘晓 实习生 徐昭1980年3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迎来了半天短暂的轻松时光。
化学所时任副所长钱人元和研究人员徐振淼、徐端夫、赵得禄、范庆荣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摆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C位”的几卷彩色线卷,是涤纶、锦纶、丙纶、腈纶、维纶五大化学纤维中,当时我国唯一自主研究开发成功的化纤产品——丙纶。
那天,几个人刚刚得知他们开发的“降低丙纶纺丝温度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奖,因而合影留念,定格下喜悦与光荣。
1980年3月,钱人元(右二)、徐端夫(左二)及组内同事总结丙纶研制工作。
1974年至1989年,化学所科研人员面向中国人穿衣问题的重大需求,匠心缔造、开拓创新,突破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发出一系列流动性好的聚丙烯纺丝专用料,为我国丙纶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8亿人穿衣的燃眉之急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粮棉争地矛盾突出。
如果把更多的耕地用来种粮食,粮食是够了,但种棉花的耕地少了,棉花就不够用了。
这样一来,在化纤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下,用来生产服装的天然纤维紧缺,解决全国8亿人的穿衣问题成为当时的急迫需求。
已经年过八旬的化学所原党委书记马福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大家都在想,能不能开发出一个‘大品种’来,为国家作一些有用的贡献?”当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化学纤维,走出了纺织工业单一依赖天然纤维的困局。
但我国化纤品种少、生产水平低,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科学家们下决心突破化纤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自力更生解决8亿人的穿衣问题。
1974年初,化学所安排钱人元带领徐端夫、范庆荣等10多位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广泛调研。
他们了解到,我国合成纤维的四大品种分别是维纶、腈纶、锦纶和涤纶,但这几种“纶”的生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聚丙烯走进了科研人员的视野。
我国石化工业已经起步,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