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这一类甲骨文字形,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歹。
这反映出前人在甲骨文识别上过于僵化、刻板。
实际上每个甲骨文字形都是在讲一个故事,需要动态地、发展地看,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古人的思想。
图1 以这类甲骨文字形为例,深度理解古人要讲的故事和道理。
图示的字形像是一个人身上缺少一只手臂,腿上还受伤了。
这是一个人被伤害后肢体残缺的样子。
事实上,一个动物肢体残缺也是这个样子。
这个画面也可以用来描绘一棵植物被砍掉枝,被挖伤了根的样子。
人的肢体残缺,不能再生,但能用义肢,古代也有义肢,在此没必要举例说明。
有的动物,例如壁虎、蝾螈能够再生出完整的肢体,这个古人也会知道。
植物被砍断后有的能再生,树会发几个新枝,韭菜会重新生长。
所以,这个甲骨文字形的画面,从情节上就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象人一样,不能再生,对应的汉字是“歹”(dǎi)。
另一个就是能够再生,对应的汉字是“歺”(è)。
既然有了对应的汉字,说明古人已经把甲骨文字形的意思理解清楚了。
可惜到了北宋,陈彭年、丘雍的《广韵·入声·曷韵》:“歺,说文曰:『列骨之残也。
』凡从歺者,今亦作歹。
”这又给搞混淆了。
这个混淆会影响对于餐、粲这类字的正确理解。
所以,有必要重新辨识“歹”(dǎi)、“歺”(è)。
歹:会意。
与英文的死die读音相同。
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个人被伤害后肢体残缺,不能再生。
示意:最坏的。
引申为:恶毒的;凶残的。
带歹的字“歼、殊、殡、殁、殃、殉”等等,都与此有关。
歺:会意。
读音同“恶”,甲骨文字形像是肢体残缺后,又再生出来。
这是有些植物(如,大葱)和个别动物(如,壁虎)的功能。
示意:再生的;重生的。
在理解了歹和歺的区别后,下文解释餐、粲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