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一统天下,我国的历史进程,进入到了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时代。
但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就是说,尽管在“大一统”的大势之下,分裂总是不间断地出现于统一大势之中。
而其中,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两个大分裂时代,更是被作为历史时代划分而尤为特殊。
这两个时期,之所以会尤为特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裂时间相对较长;另一方面是:频繁的朝代更迭,其中更不乏大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王朝。
尤其是这后者,意义更是非凡。
它不但奠定了我国领土版图之基本,更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大发展。
上图_ 五代十国版图但是,如果你细品就会发现,这两个时代又是不尽相同。
就分裂时间长短而言,“魏晋南北朝”分裂时间长达将近370年(包括西晋统一的36年),而“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为72年,相对而言要短得多。
那么为什么“五代十国”的分裂期较比“魏晋南北朝”短很多?简言之就是,“五代十国”没有形成“均衡”之势。
上图_ 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拉长了分裂期虽说这两个时期,都是因为之前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崩塌,逐步形成了地方势力割据而导致的最终分裂。
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正式开始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东汉末年的大部分割据军阀已经被消灭。
只剩下占据北方领土的曹魏,以及分别占有南方领土的西蜀和东吴,也就是常说的“三国鼎立”之势。
之后三个政权先后称帝建国,汉王朝也就此灭亡。
而这一“鼎”就持续了60年,直到西晋灭东吴而告终。
上图_ 西晋版图但五代十国却没有“三足鼎立”这样的过渡期。
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变故之后,曾经无比辉煌的大王朝,瞬间变得摇摇欲坠。
公元907年,曾经剿灭黄巢起义的功臣之一——朱温,篡夺了唐朝政权。
而在朱温亡唐建梁之时,并没有取得当面曹魏统一北方的成就,整个北方乃至全国,遍地都是割据的政权。
唐哀帝之所以禅位朱温,完全是因为朱温率先攻陷长安,逼迫唐哀帝而为之。
不具备称帝条件的这样朱梁政权,因为倒行逆施的为之,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谁能灭“梁”谁成了道义的主持者。
于是乎,各地军阀头子,打着道义的旗号,趁着天下大乱开始蜂拥而起。
如此之多的地方割据,必然不会形成“鼎力之势”。
也就是说,“五代十国”一上来就是军阀混战,一直战到最后被北宋统一。
上图_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十国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在结束长达60年的三国鼎力局势之后,西晋王朝完成了大一统。
然而,西晋王朝仅统一了36年,就因为“八王之乱”而分崩离析,国家再次陷入分裂与动荡之中,不久西晋王朝就在动荡中灭亡。
但是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延续着晋朝香火,定都在今南京,史称“东晋”。
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且长期保持统一。
与南方的稳定和平大相径庭,这个时期的北方地区,割据政权林立且更迭频繁。
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也加入到中原政权争夺之中,使得北方形势更加复杂。
单从争夺建立政权结果来看,游牧民族成绩不斐,但是却对北方汉文明以及原本富庶的黄河流域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因此也称这段时期为“五胡乱华”。
总之,这个时期的整个北方乃至巴蜀都在经历着大战乱,可谓是遍地狼烟。
这给了南方人口与经济全面发展并超越北方的机会。
可惜,东晋王朝却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
上图_ 南北朝发展示意表在北方纷争的时候,南方的东晋王朝,虽然经济与人口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这个王朝是一个由各大士族“控股”的傀儡政权,因此其内部权力斗争也异常激烈。
在巨大的互相倾轧下,王朝内耗很大,因此也无力趁北方混乱之际北伐统一。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北方,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之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各有易主,之间也是互有攻伐,但是结果是谁也没有吞并谁,南北方对峙就此。
这一对峙又过去了一百多年,直到隋朝的建立和之后的统一而结束。
上图_ 北魏(386年—534年)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完全是“陪跑”角色,压根就没有统一的基础和机会。
由于“五代十国”一开始就是军阀割据,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处于一个大分裂的状态。
不过虽然都是大分裂,但是这一时期的南方与北方的分裂形式与状态完全不同。
因为南方分裂程度与时间都要比北方厉害,所以我们先说南方。
这一时期的南方大地,先后出现了10个政权小国,这也就是“十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