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并禁止卖淫嫖娼,如今被俗称为“扫黄”。
那么,中国古代又是如何“扫黄”的呢?公元前645年的春秋时期,齐国出现了一批性工作者。
时齐国上卿管仲在齐桓公的宫城中设立“内闾”,一次安排多达700名女子入住其中。
“内闾”也称“女闾”,即官办妓院,比西方梭伦所设的“国家妓院”早半个世纪。
管仲设妓院是为了增加齐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以充国用”。
不过,这批性工作者一出现,便争议不断。
《战国策·东周策》上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内闾七百,国人非之。
”所谓“非之”,即反对开妓院这件事,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禁娼”声音。
管仲的“性产业”政策尽管“国人非之”,但在此后却发展了起来。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乐户制度”“官妓制度”,并伴之出现了所谓的青楼文化。
虽然青楼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但古代中国各朝政府有关禁娼的呼吁从未间断过。
特别是在民间,底层老百姓对娼妓制度深恶痛绝,卖淫和嫖娼行为为人不齿。
民间常用“败家子”“贱货”这类粗话,咒责进行性交易的男女双方,引导社会风气,这实是一种“道德禁娼”。
宋仁宗规定:官员“不得赴妓乐”“道德禁娼”并非政策性的,所以相当乏力。
针对禁娼呼声,出于净化社会环境、调整伦理秩序、规范官场行为的需要,古代朝廷多会对卖淫嫖娼行为从政策上进行限制,这种限制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法律禁娼”。
在古代中国,“法律禁娼”很多时候是有条件的“扫黄”。
古代中国的性工作者生存模式比较复杂,有宫妓、官妓、营妓、家妓、私娼、暗娼等。
这些性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