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2年12月末,美凯龙经营总计94家自营商城,248家委管商场,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
如此庞大的商业集团,却在进行控股的转让,也就是所谓的卖身续命。
根据消息,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将把自己不超过30%的股份,卖给厦门建发集团。
而这也说明了红星美凯龙的情况,并不是同业收购或是并购,而是属于异业收购。
与地产开发集团的绑定,也说明了当下的市场中,红星美凯龙的境况并不好。
20年的疯狂扩张,或许是导致红星美凯龙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在扩张的同步中,自身的后期补给,并没有跟上扩张进度。
随着主力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改变,用户画像的尚未完善,导致了红星美凯龙缺乏发展目标,所有的努力也仅是盲目努力。
那么红星美凯龙真的如此不堪么?数据展示根据股票平台同花顺的数据展示,从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开始,红星美凯龙的一季度营收就在不断减少。
虽然2021年的第四季度整体营收上升了3亿左右,但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开始,就不断的产生了下滑,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数据仅为34.21亿元。
同比增长率下滑8.65%。
并且根据实际的卖场现状,相比宜家、居然之家等卖场,红星美凯龙的卖场氛围,也处于冷清的状态。
虽然在卖场的装潢状态方面,相比宜家或是居然之家的卖场较为高级,且占地面积也更大,但如果没有消费群体的参与,这样的装潢也仅代表企业方面是在挣扎求存。
根据上海一号店的家具店老板的说法,这个店的租金每月在7~8万左右。
而随着购房热的褪去,卖场的人越来越少,经营者方面的利润难以维持,也导致商家本人开始想要放弃红星美凯龙。
而除了一号店之外,其他门店也出现了商家出走的现象,仅有部分相对明显的店面,仍在经营之外,其余的门店已经出现了空置的现象。
情况分析依据卖家的反应,这样的景象虽然与疫情以及购房热的消退,有无法断开的联系,但从理智的角度出发,这仅是一种表象原因。
虽然红星美凯龙的优势,在于品类齐全,用户可挑选的可能性更高,但劣势也在于此。
过多的产品在卖场进行销售,往往会给到消费者群体进入杂货店的感觉,虽然早期的卖场情况都是如此,但随着消费者群体的改变,如此情况的产生,或许并不会吸引到现阶段的消费者。
用户画像方面,年轻消费者在购物时其实更注意的是消费环境,宜家或是居然之家方面虽然种类并不如红星美凯龙全面,但整体来说,其实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下消费概率会增加。
也就是说,当下的卖场思维中,或许不是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产品的贴合性要有序增加,诸如全屋定制等相对客户群体较少的产品,其实更适合在卖场外去展示,也就是临街店铺其实更适合这些品类。
而卖场之内,或许要做到更多的规划,类似居然之家,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产品,那么消费者在挑选某一种产品时就不需要上下奔波,用户体验感的上升,也是一种购买可能的增加形式。
另外,根据上海门店的内部情况,在装修方面一号店过于追求未来感的设计,也起到了反效果。
首先这个卖场并不属于科技产品的卖场,装修风格的不贴切,难免使得用户感受到一种突兀,并且家居卖场应有的温馨感缺失,会使得消费者认为这个卖场有失专业性。
虽然购买家居并不太需要专业的引导,但一些功能以及家居保养的知识,仍然需要卖场的工作人员及时给到。
而当消费者认为卖场不专业后,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
虽然在股份转让方面,红星美凯龙是与房地产企业产生了链接,寄希望于房产购买后可以得到一定的便利。
但是否能达到红星美凯龙方面预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下的楼市或许早已不存在利好,消费者在只住不炒的前提下,也不会给到更多的市场机会,买房者的可能性将导致红星美凯龙的预期落空,这样的卖身,也仅是给到了一个不能完全变现的机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