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在俄国空前高涨,催生出一个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
该画派不但用画笔描绘出当年的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也记录下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俄国大文豪、作曲家的珍贵肖像,更是深远影响着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现在,当你走进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能看到一幅《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肖像》。
画中的男人身材高瘦、面容清癯、手指纤细,微微向下的目光显现出主人公的内敛,又似乎是在为某件事情费神。
画中的特列恰科夫,是19世纪的大收藏家,也是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创始人。
为他画下这幅肖像的,正是俄国大画家列宾。
正如列宾所表现的,特列恰科夫的确是一位审慎、低调、沉稳人。
他出生商人世家,行为体现着他所在阶层的保守。
他总是穿着一样的外套、带着一样的礼帽、不苟言笑,就连作息时间也是一成不变,被朋友戏称为“修道院院长”。
可特列恰科夫的内心也有极为敏锐的一面。
有生之年,他始终关注着那个正在颠覆各种传统的时代,以及从中涌现出的那些才华横溢、追求民主的画家。
他收藏的主要取向之一,“巡回展览画派”,正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最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团体。
特列恰科夫来到任何一位青年画家工作室,都被艺术家们视为一件大事。
无论是否成名的画家,都将特列恰科夫收藏自己的画作视为一种社会认可。
1877年,画家列宾就曾致信特列恰科夫说,“我真诚地向您坦言,我只愿意将画卖给您,绝不后悔。
我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进入您的美术馆深感荣耀,这样说,绝非是在恭维您。
”12月15日,来自这位收藏家所创立美术馆的60多件油画在上海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构成“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
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学院与传统”、“巡回与先驱”、“自然与情怀”、“人物与个性”、“历史与现实”和“求新与探索”。
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他创作的《无名女郎》,无疑是这个展览最受关注的肖像画,也是“巡回展览画派”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画面上,在涅夫斯基大街的一个冬日霜霾里,一位年轻貌美、衣着华贵的女子坐在四轮敞篷马车中。
她微微抬头,半眯着眼,似乎是在打量眼前的世界。
她的神态透着慵懒与傲慢,专家认为,画中的女子的衣着与姿态都是对圣彼得堡陈腐传统和严苛行为准则的挑战与对立。
所以,她也成为俄罗斯版的“茶花女”。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副馆长塔季扬娜·卡尔波娃介绍,这幅肖像画自1883年诞生至今,没人知道画中女子的具体身份,“这幅画也是最富神秘色彩的肖像画”。
此次展出的肖像画还包括列宾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肖像》、《屠格涅夫肖像》、《阿克萨莫夫肖像》等肖像画,都堪称杰作。
库兹涅佐夫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则创作于柴可夫斯基去世前6个月,表现了作曲家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激情澎湃的复杂情绪。
除了名人,“巡回展览画派”的画家们也将目光放在小人物身上。
风俗画是“巡回展览画派”最主要的创作门类,他们也通过这一类绘画表达他们的民主理念与社会关怀。
“巡回展览画派”的风俗画往往以表现人物众多的平凡场景为主。
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曾非常精辟地将此类作品称为“人物合唱”,而群像的主角即为大众。
通过这个展览,观众可以看到当时俄国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比如,修铁路的工人、生活潦倒的市民、面临土地纷争的农民以及海港的平静场景。
画面中,小人物脸上的表情往往生动又耐人寻味,其个性特征也更为鲜明。
此次展出的《纤夫涉水》(1872年)是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所藏列宾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的另一版本。
当时,画家列宾凭借此作声名鹊起并驰誉全俄与欧洲。
作品聚焦于纤夫们艰辛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人物的内在力量、个性气质和人格自尊。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佐先科的《地方法院》刻画了农民们在处理纠纷时的表现,反映的是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大问题。
而菲尔斯·谢尔盖耶维奇·茹拉夫廖夫和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涅夫列夫的《婚嫁前》和《凝视新娘》则表现了当时的男女相处状况。
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变革。
富有领主与农奴之间以往的附庸关系一去不复返。
马克西莫夫的《没落》(1889年)恰恰是那个时代的一曲哀歌。
此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一次巡展上,它被特列恰科夫收入囊中。
“中国现当代的绘画爱好者受俄罗斯影响很大,如果说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可能就是‘巡回展览画派’。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这样说道。
为了让中国观众更深入了解百年前的巡回展览画派与当下中国的关系,上海博物馆策划组织了《巡回展览画派与中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全山石等12位不同历史时期接受过俄罗斯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美术史家,与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艺术经历和感悟,并对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进行赏析。
在展厅影音室中,观众将看到本系列访谈的集锦视频;每位受访嘉宾的个人访谈视频将在开展后,于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逐期推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此次展览,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专门为每幅画定制了低反光、低反射玻璃。
这样一来,画作得到了有效保护,也不会因为玻璃反光而影响展出效果。
在展览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画面的反光程度大大减小。
这层薄薄的玻璃,也需要凑近看画,才能感受到。
(本文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