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虚渊玄或许躺3.2万元的慕思床垫上,我们就能过一个安稳的“世界睡眠日”。
今年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
显然,在经历了疫情肆虐的三年后,个人健康愈发成为了人们日常最关心的话题。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64.75%的居民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睡眠时长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我国居民日均睡眠时长继续减少至7.06小时。
有趣的是,失眠的人越多,睡眠经济越火热。
据艾媒咨询、银河证券等机构测算,在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年均增速达9.6%,至2030年总规模有望破万亿元。
在睡眠经济这条赛道上,自品牌诞生起便充满争议的国内床垫行业头部玩家慕思股份(001323.SZ),在2月底的新战略暨旗舰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官宣了一支致力于健康睡眠科技研发的“梦之队”。
根据慕思介绍,这支“梦之队”里,将包括睡眠、面料学、人体工程学多领域专家,为慕思未来的睡眠产品注入更多技术力量。
外界认为,慕思是抱着品牌产品高端化的路子一个劲狂奔。
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头部睡眠企业产品“高端化”面具被不断撕开,营销大于研发的事实被一次次呈现在大众面前,加上睡眠新势力不断涌现,高端化路线是慕思的唯一选择吗?慕思的素人底色提到慕思这个品牌,很多人的立马想起那位手持烟斗的苍老白人。
这位本名叫Timothy James Kingman的老人家其实和家居行业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是慕思口中的法籍品牌创始人和设计师。
慕思只不过从他的手中买来形象使用权,做广告营销。
媒体也在很早就曝光过慕思的主要产品都产自广东东莞,纯纯的国内品牌。
然而,为了将慕思塑造成一个国际大牌,创始人王炳坤不断强化慕思的“洋基因”,对外宣称“de RUCCI”为是“法国皇家设计师”、品牌“创始于1868年”。
当众人以为又一个“达芬奇地板”的故事在发酵时,慕思通过不断的“教育”消费者,默默将自己做成了床垫行业的头部品牌之一。
而这一切离不开慕思毫不吝惜的广告投入。
高铁站、飞机场能看到慕思的大牌户外广告,家具城有慕思的巨幅墙体广告,公交车身上也能看到那位目光深邃的老人,为了做好广告,慕思甚至决定自己开酒店让消费感受自己床垫的舒适。
长期为酒店客户供货的慕思,已在上海、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先后布局了慕思睡眠酒店,让更多的商务人事,通过直接的体验,种草慕思产品。
此外,各种综艺节目、线下活动的冠名商也少不了慕思的名字。
朱亚文、张继科、郭京飞等明星相继成为了慕思的品牌代言人。
如此火力全开的广告营销,结果就是其广告费用常年居高不下。
慕思股份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慕思广告费用分别为4.45亿元、3.96亿元和4.8亿元,三年间的广告费用率分别为11.53%、8.9%和7.4%,远高于行业平均值。
那么高投入下,相应的回报如何呢?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慕思的营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态势,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38.62亿元、44.52亿元和64.81亿元,营收增速保持在15%以上,净利增速也保持在25%以上的较高水平。
然而,业绩增势在去年上市后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2022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1.53亿元,同比下降2.77%;归属净利润约4.25亿元,同比增长2.97%。
单季度看,去年第三季度慕思股份实现的营业增速同比下降了4.2%;而同期的归属净利润约1.18亿元,则同比增长36.59%。
对于业绩“增利不增收”,慕思在回复钛媒体APP的询问时曾表示,“主要是现在自动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公司这边请了专门的机构做‘降本增效’的优化,是在保证质量、不改变用料标准、产品把控基础之上,通过各个产业链的环节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也就是说,“增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