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盏茶,是春日雅事,也是江南的寻常事。
相“阅”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与明媚春光,共品江南书香。
读水乡诗词,赏诗意甪直一首诗,一阙词,是旧时文人对甪直的念念不忘。
从唐代的陆龟蒙、皮日休、黄庭坚、范成大,到近代的王韬、叶圣陶,凡来过甪直的人,都有吟诗一首的冲动。
“甫里林居静,江湖远浸山。
渔舟冲雨出,巢鹤带云还。
”这是元代诗人倪瓒笔下的甪直。
一叶木舟在江南的烟雨穿行,朦胧缥缈,高洁优雅的白鹤飞回鸟巢,抖落一身烟雨,俨然吴冠中笔下的烟雨江南。
今天的甪直,依然保持着最朴素的生活状态,呈现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漫步在甪直,寻找诗人笔下的小船、烟雨、飞鸟,收集甪直的诗意瞬间。
读语文故事,品书香甪直语文书香萦绕古镇,续写着百年前的贤师佳话。
1917年叶圣陶在此任国文教员,也是他首先提出“语文”的概念。
而如今,语文的故事仍延续在甪直水乡。
圣翁书院由旧民居改建而成,院内书香袅袅,讲堂中展出了叶圣陶出版和发表的所有图书文稿,是一个“书而闲、文而雅、丰而静、学而思”的多功能文化闲览场所。
漫步其中,在幽静的光阴中,品味沁人书香。
甪直冯斌作文博物馆,展出了冯斌老师创作或主编出版的百余种作文类图书,《人民文学》《收获》《诗刊》等畅销文学杂志的诞生首期,以及《倪焕之》等百本藏品。
在这里临窗而坐,温一盏茶茗,持一卷书籍,静享阅读时光。
中国百年课本博物馆中,基本集齐了中国百年语文类教科书的重要品种,还收藏了叶老参与编辑的1923年的商务版《新学制初中国文教科书》。
游览其中,在一卷卷课本中,穿越时空,感受浩瀚的语文魅力。
读课本文章,逛江南米市“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江南米市。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以甪直的“万成恒米行”为原型创作的。
“万成恒米行”创立于1912年以后,不仅是当时苏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也是周围数十个乡镇主要的粮食集散中心,现改名为“万盛米行”。
现在的万盛米行位于南市下塘街62号,仍保持着前店后场的米店格局。
前面是收米的商铺,院中则放置着各类处理稻米的工具。
漫步在其中,仿佛穿越书本,看见了民国时期的江南米市。
读农具专著,探农耕文化当第一粒稻谷在水乡发芽,江南也在水上生出根来。
甪直作为标准的“鱼米之乡”,农耕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拥有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耒耜经》。
《耒耜经》是由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所著,书中描写了中国唐代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具和水田农业生产,是中国有史以来,专门论述农具的独一无二的古农书经典著作。
甪直的水乡农具博物馆中,展示着《耒耜经》中详细记载的江东犁实物,并陈列着百余件江南水田耕作的农具。
假期带孩子来这里参观,看一看那些穿越时光的古老农具,感受江南悠长的农耕历史。
读咏茶诗集,品氤氲茶香一缕茶香总是书籍的灵魂伴侣,不妨走进咏茶的诗集,寻找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悠悠茶香。
隐居于甪直的陆龟蒙,就创作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咏茶诗集。
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茶事的诸多方面,共有《煮茶》《茶人》《茶坞》《茶灶》《茶焙》《茶瓯》《茶笋》《茶籝》《茶舍》《茶鼎》十首诗。
趁着春光正好,来甪直品一盏茶,享一日清欢。
半溪居茶馆琴音袅袅,源丰茶楼古色古香,南市茶馆文艺清新、馨兰居茶馆民国复古,总有一处茶馆,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安宁,饮尽春日的惬意。
每一本书,都是世界的窗口,相“阅”甪直,便一“阅”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