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帝卡CL系列)乒乓江湖有言,没有打过“CL”的乒乓生涯是不完整的。
这里的“CL”,便是大名鼎鼎的斯帝卡Clipper Wood。
四十年前,斯帝卡Clipper Wood横空出世,这是斯帝卡的第一款7层底板,也是世界上首款7层底板。
自此,CL便开启了它的辉煌历史,陪伴多位球员走上冠军奖台。
1999年的埃因霍温世乒赛,刘国梁在决赛中击败同样是直板打法的马琳,成就了中国乒坛首位男子单打大满贯。
那时节,不懂球的胖子还是个精瘦的小伙,而CL却因他声名大噪。
(刘国梁与王励勤精心挑选底板)多年之后,外置和内置碳板已经随着绝凶虎和破坏龙声名鹊起,老将张超还能凭借一把CL打破小胖在乒超联赛的不败金身。
而日本的“萌妹纸”平野美宇更是用CL先夺世界杯冠军,再于亚锦赛上连斩三位国乒世界冠军选手折桂。
(平野美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CL底板一经问世,便引来无数乒乓器材厂商竞相模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浓浓的七夹风。
然而,打来打去,七夹纯木最终还是CL最有味道。
毫不夸张,CL已然成为七夹板的标杆,在器宗大师或者乒坛“烧年”的武器对比库里,必然供奉着一把CL,他们在各种新板测评中总会反复强调,“比起CL……,如何如何”。
曾经小球时代的快攻板,大球时代的快弧板,从小球到大球,从有机到无机,CL一直在演绎着经久不衰、老而弥坚的神话。
(平野美宇)那么,这块几乎被捧上神坛的神兵利器,究竟有何神奇之处?首先,外观素丽。
斯帝卡的底板向来走简约古朴风格,手柄设计除了必要的logo外从不花里胡哨。
CL外形朴素,而侧结构中红色的“两道杠”十分亮眼,使得CL底板古朴中透着些许生气。
两道杠业已成为众多七夹的外观标志,红的、黑的、白的,都得尊称CL为鼻祖。
其次,结构分明。
作为硬七夹的经典,CL的结构为两面林巴面材加中间五层阿尤斯力材,木纹按纵横逐层正交排列,奇数层为纵,偶数层为横。
核心三层较厚且几乎等厚,次表层稍薄,面材最薄,整体厚度接近7.0mm。
CL又将第三、五层做了染色处理,也就是熟悉的两道杠。
(CL结构)再次,性能均衡。
CL的结构既保证其清晰的手感,又保证了不错的速度,打透后那酥脆的手感令人着迷。
手感好,控制强,可攻可守,是许多业余球友心中几近完美的神兵利器。
最后,搭配随意。
CL是不挑胶皮的全能底板,几乎适用于任何套胶,无论是反胶还是颗粒,也无论是粘性还是涩性。
无论任何类型,也无论任何厂商,它都照单全收。
(CL40周年限量底板)曾有器宗大师将CL比作一把尺子,它能够忠实地将技术不大不小地展现出来。
君之水平几何,玩玩CL就知道。
这些,都是我对乒乓球有一定的研究和积累之后才知道的事情了。
2012年我刚上本科,本着从小到大对乒乓的一身热忱加入了乒协。
颇受高中星级成品拍的影响,买下了一支红4。
后来有缘同一些诸如国二的高手师友练球,方知乒乓球拍的个性搭配。
在众多的高手中,便有多人使用斯帝卡的CL-CR,于是也想拥有这样一支球拍。
怎奈囊中羞涩,只能心向往之(作者的CL-CR底板)四年匆匆而过,我调剂到另一所高校读研,发现博士师兄仍然在使用CL-CR。
此时我的经济状况已稍有改善,于是心一横,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支。
自那以后,球技不敢说涨了多少,但是逼格与信心倒是提升了不少。
马老师说,传统乒乓讲究“四量拨千斤”,我赢球专靠各种“坑蒙拐骗偷”,也曾带领院队打进研乒赛四强。
再到博士的时候,内置和外置琳琅满目,碳板俨然成为主流。
事实上CL虽好,也并非无所不能,首先,出球速度比之碳板较慢,其次,远台对拉略显乏力。
那么,有没有一块底板,既强化了速度,又保留了控制呢?多个业内朋友一致推荐了碳素45。
作为曾经陈梦和孙颖莎当下的战拍,又是一柄利器!(作者的碳素45底板)如今,偶尔还重新把玩一下CL-CR。
而对于下一块正手套胶,我瞄准了氧气单元,天蓝色的海绵,足以媲美省飙的性能,吃球感清晰,拉球同样劲爆,关键不用太刷胶。
这,大概就是我的斯帝卡情结吧。
(斯帝卡氧气蓝海绵) 作者: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