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高粱叶编织的蒲垫文:杨晓光在我的老家河北省昌黎县晒甲坨,农村妇女的勤劳能干闻名于滦河两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无一不在柳树吐芽的早春,割柳棵,摞柳条,编织工艺柳编。
麦忙刚过,又用当柴火烧的金黄麦秸秆,编出翘模翘样的小辫子,再用缝纫机制作成市场上十分俏销的遮阳草帽。
即便在闷热的伏天,也舍不得闲下来歇一歇,她们结伴进入青纱帐,到庄稼地劈高粱叶子,让庄稼的株距与行距留出足够的空隙,为正在拔节吐穗的大田作物通风透气,便于镀穗灌浆晒米。
劈下来的青青高粱叶,捆扎停当背回家,用于编粗辫柳子扎制蒲垫。
蒲垫,又叫蒲墩、蒲团,北方农村妇女的坐垫。
圆形,直径适于单人胼腿而坐,基本上1.5尺左右。
编蒲团,要把从庄稼地里打来的高粱叶晾晒半干,使其变得柔软且不乏韧性,这样才便于编织。
然后像拧麻花、梳辫子一样,拧成一股绳,再像妇女盘头那样,把编织物一圈圈地编盘成适用的规格,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就成了蒲垫。
“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间石上似无人。
”早在唐欧阳詹写的《永安寺照上人房》一诗中就有了对蒲垫的描写,可见蒲垫在民间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
奶奶心灵手巧,在四村的后庄是编蒲垫的“大拿”。
奶奶编蒲垫,都是从里往外编。
她坐在一盘旧蒲垫上,手里攥着半干的高粱叶,用力拧成三股麻花似的辫子,边拧边续高粱叶,从小圈一圈圈地盘成大圈。
每隔一寸的间隔要加入“做筋”的叶子,固定扎紧一处,围绕蒲垫圆心以此类推,根据需要,来确定蒲垫的大小。
蒲垫编了一圈又一圈,奶奶的故事讲了一串又一串;蒲垫一圈又一圈由小变大,奶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编织成一圈比一圈清晰的岁月年轮。
当带着月亮色泽和阳光味道的高粱叶用光了,一盘蒲垫也编好了。
麻花拧得匀匀的,蒲垫编得圆圆的,捆扎得十分牢靠紧实,用起来结实耐用。
奶奶把编好的蒲垫送给街坊邻居,一盘盘的蒲垫散发着高粱叶的清香。
接受了馈赠的主妇,都对奶奶的好手艺赞不绝口。
大妈“郭小脚”端坐在新蒲垫上,盘起一双玲珑的小脚,手托长长的烟袋,口吐烟气袅袅的莲花。
一袋烟的功夫,操持琐碎生活的疲累烟消云散,不能不说,奶奶赠与大妈的蒲垫,真乃解乏神器。
奶奶还特意给我编织了一个袖珍版的小蒲垫。
我端坐其上,犹如被观音娘娘降服的哪吒坐在了莲花宝座上。
奶奶坐着自己编的蒲垫,天天在灶前忙乎着烧火做饭,我坐着小蒲垫帮奶奶“呱嗒呱嗒”地拉风箱。
在过去那些年景,随便哪一户农家院,推开大门,首先看到立着或是平放的蒲垫,再往里屋走,灶台边、饭桌旁、甚至炕上都有蒲垫的影踪。
蒲垫软硬适度,盘腿坐在蒲垫上,夏天能吸汗,冬天能暖脚。
原本当柴火都不禁烧的高粱叶,经巧手编成蒲垫,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坏的、旧的,还可以拆了重新当柴火烧。
让延续了草本芳香温暖了贫寒岁月的蒲垫,质本洁来还洁去。
蒲垫制作和使用的过程,完全达到了零排放、零污染,可以说是出色的绿色环保产品。
为了看看久违的蒲垫,我特意参观了昌黎县碣石民俗文化展览。
展出的老物件有纺车、石磨、织布机,犁铧、粮斗、水斗、弹花弓子等传统民俗物品。
不一而足。
这些勾起人们无数回忆的老物件,让我们这代人回眸过去的艰辛岁月,也让年轻的一代了解和认识过去昌黎民间厚重而悠久的民俗文化。
然而却没能从民俗展品中,一睹当年奶奶和我坐过的蒲垫芳踪。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蒲垫,离着我们的日常起居渐行渐远,久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算起来,我怎么也有几十年的光景没见过蒲垫了。
然而蒲垫里编织的青青草香和奶奶的“遐话”,以及那份殷殷希望与浓浓乡愁,仍旧密密实实,不绝如缕,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