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画面极其粗糙的纪录片《寻找手艺》,最近迅速蹿红各大网站,不管是朋友圈、空间、微博,醋先生每天触达的任一社交平台,都无一幸免的沦陷其中。
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感化,于是就随意点开看一篇,这一点开不要紧,感觉原来只是眼睛沦陷,现在彻底灵魂沦陷,打开视频,一个接一个的手艺看得应接不暇!好家伙,原来中华手艺这么有魅力还贼多,感叹之余让我若有所思:时代的变迁,总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会被吞噬掉,而现代文明却代替不了那些有温度的手工制品。
醋先生自认为也是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手艺人,思前想后,做不到这部纪录片导演那样的壮举-----“卖房”寻找手艺,至少也能通过图片与文字展现,把家乡的独特手工技艺记录下来。
话不多说,今天就想侃侃家乡的蒲团坐垫。
前方高能提示:文字略显质朴,看了会让你感动到流泪,泪点低的朋友慎入!蒲团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家的寻常之物,现在更多成为了房间的装饰品。
不说来由,你也许想象不到,中华文明史从盘腿而坐开始,就已经使用蒲团坐垫了,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在豫西坪村,只有少数老年人还愿意编织,我很有幸,能真切的看到一堆玉米叶,在老人手中变成漂亮的蒲团。
老太太今年已经86岁了,从16岁第一次编织蒲团算起,已经整整70个年头,她说:“俺跟俺娘学滴,俺娘跟俺祖奶学滴,多少年了,俺每年都编,好学着类。
”说着便拿着一个蒲团放屁股下面:“卓搓着可美,不凉,老早都是搓这个纺花、烧火”!即使说着话,老太太眼里依旧只顾她的活儿,编织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她有6个儿女,每年会为每家编织2--3个,也许在她眼里,这是自己后半生唯一能给儿女留下的爱了。
粗糙却有力大手,每个动作都那么娴熟,你甚至看不出她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
......挑选表面干净的玉米叶放入竹篮,洒水将玉米叶打湿,用传承下来的手法将4片完整玉米叶打结,然后分8股各自拧紧,一层搭着一层,添加新的玉米叶,几个穿搭来回,蒲团的形状便已突显。
......蒲团坐垫到底是太低,担心老人身体坐久了易腰痛,再三说服之下老人坐在了板凳上,阳光照射着的模样,更显宁静、慈祥,热爱,大抵是老人对蒲团最钟情的表白吧!一片片叶子,一丝丝情怀,不知道这样的手工艺还有多少人在坚持,也许五年,也许十年?!我以这样的方式诉说,只愿岁月慢点走,让更多人还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问老人:编这样一个蒲团大概多久?她笑着用手比划,现在眼睛不行得俩天。
“卖吗?”我问“喜欢了就给人家,乡里乡亲的不要钱,生分类!”......朴实的话,朴实的人,我不知如何继续深聊,也不知往后是否还有缘得见,想拍下老人照片,足足呆站了20多分钟也没拍到正面照,她的眼里是手中的活儿,手里却是一生的钟爱。
手艺人,专注而热爱的每一项技艺,是文化也是信仰,不靠技艺为生,却恐无人有缘再见。
传承与没落之间,寻找指尖上的文明。
每一件经过手工的物件,有温度有态度,只是,你能感受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