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 07:12 | 柯桥日报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思源 通讯员 谢云飞小时候,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妈妈坐在一边做针线,而自己则在一个蒲草编成的蒲团上爬来爬去,那柔软的蒲团和妈妈温柔的目光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回忆。
在越城区永兴坊小区,有一位耄耋老人,他与蒲团相伴一生,并让蒲团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让我们得以在今天能重温儿时的回忆。
樊大中虽年近八旬,但仍在从事一项鲜有人知的蒲团手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老艺人把编蒲团的手艺传给了他,从此樊大中一编就是30多年,累计数以千计。
樊大中说,年轻时他从事过“开宕”,即开山、开石的“炮塘手”;也当过梅山炮塘扎石厂(现镜湖湿地公园一带)的厂长。
扎石厂停办后,50多岁那年遇上了一个编织蒲团的老艺人,他认为绍兴山区的笋箬壳、平原的稻草到处都是,就地取材,几乎不用成本,从此就向老艺人学技,以编蒲团为业。
蒲团,就是指以蒲草或箬壳编织而成的圆形、扁平的坐垫,又称圆坐。
因环保、生态以及朴实的工艺,现越来越被一些休闲场所、民宿、居家等青睐,但却很少有人从事这项手艺了。
“旧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蒲团,特别是冬天的石阶上、竹椅上、岩石上、门槛上,垫上一个蒲团坐坐,舒适而温暖,蒲团应该算是最原始的坐垫。
”樊大中说,编蒲团的技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除了手劲大还需手巧。
一把稻草,在手中理顺压紧后,然后拿一条笋壳绑住,笋壳条的两头扭紧打一个结。
就这样沿着稻草长度依次用笋壳绑住打结。
随着稻草弯曲团绕,在团绕的两束稻草之间用笋壳连结,就这样两两相扣,一般盘绕到五圈的时候,就可以收尾。
编一个蒲团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编完后,还要晾干水分,这样就不容易发霉腐烂。
一年中,樊大中要编织数百个蒲团。
老人说,年纪大了,气力活干不动了,闲暇时就编编蒲团,不但是自己的爱好,也是一份行当。
不少得知他手艺的人特地找上门来向他买,他还给几个老客户留了电话,需要时就会上门来。
“编蒲团一年也有两万来元收入,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手脑并用延缓衰老,一举多得。
”老人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