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维一个人走错卫生间,固然尴尬,但要是一群人都可能走错,那尴尬的又是谁呢?前段时间,“老伯看不懂英文误入女厕被指非礼”的新闻登上热搜,涉事商场随即道歉并进行优化整改。
尽管这场误会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但网友的吐槽并未就此平息:商场、酒店、景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标识,为什么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此类素材不断翻新,吐槽也早已有之:标识很少或悬挂过高、过于偏僻,跟人玩起了“捉迷藏”;只有英文没有中文,都是一些千奇百怪的“象形文字”,让人“安能辨我是雄雌”;有的倒是标注了中文,可“天鹅”和“蛤蟆”、“凸”与“凹”这类组合,实在辣眼睛;有的别说区分男女了,连区分是不是厕所都有点吃力——此前,个别城市将公厕改名为“泉城驿站”“公共服务空间”这类雅称,就被质疑“改了个寂寞”。
如此种种,无怪乎有网友戏称:“没点文化,厕所都不敢进了。
”玩笑可以一笑而过,问题却无法回避:如果年轻人都“傻傻分不清”,老人和孩子怕是会面临更多障碍。
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只会让“方便”变不便。
按照《国际卫生间标识》和我国的推荐性标准,男女厕所的标识,通常是以“站立男人”和“穿裙女人”的图案来区分。
原本按照惯例就好,奈何总有人喜欢标新立异。
纵观那些非常规图案,从几何图形组合到京剧脸谱,再到敦煌壁画,设计者的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脑洞不可谓不大,其初衷也不排除是出于善意,可其表意之“抽象”,恐怕连康定斯基和毕加索见了都要摇头。
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实用性无疑是首要的。
对设计者而言,“我觉得”容易“感觉良好”,“老百姓觉得”才是正解。
哪怕要发挥创意,最起码也得契合公序良俗,让人易于辨认。
卫生间就其功能而言,不过是“五谷轮回之所”,实在没必要做太多花里胡哨的“加法”,追求所谓的“设计感”“高级感”。
中看却不中用,岂不是舍本逐末?大到城市规划,小到一个标识,厕所虽小,细节颇多。
有记者注意到,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都对公共卫生间标识进行了统一规范。
如规定公共卫生间标识统一为黑底色的“男Men,女Women”,男性图样采用蓝色,女性图样采用粉红色,这种清晰的指引就十分必要。
无论是去年9月,“你可以永远相信深圳的厕所”的话题登上热搜,“上厕所不用带纸的安全感”触发共鸣,还是最近广州地铁推出“如厕指引”,扫码就知洗手间位置,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一点:多一些换位思考,于细微处做大文章。
说一千道一万,关系群众方便之事,宁要“平庸的务实”,也不要“精致的务虚”。
【作者】 高维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