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汪 河50多年前,我曾有过一双象牙筷子。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它的模样:浅黄色,末端包银。
因为年代悠久银质材料氧化,包银部分几乎是黑色。
这双象牙筷子是外爷送给我的。
外爷的这双象牙筷子,则是他外爷送给他的。
“文革”期间,逢暑假或寒假,我多次到社旗县乡下的外婆家小住。
外爷给我讲过他外爷的故事。
外爷的外爷,姓王,是当地名医,家中广有田产,还开有一处很大的药铺。
外爷儿时在他家常住,王老先生教其学识药柜上的中药名字,还送他中医藏书。
外爷从小对祖国医学耳濡目染,为他日后从医打下坚实基础。
外爷说:王老先生架子很大;老先生诊费很贵。
他坐堂行医,从不出诊。
老先生的生活奢侈,冬裘皮夏丝绸,象牙筷子裂缝,弃之换新;老先生食不厌其精,要求为他摊的煎饼里的葱花不能有绿色的葱叶,早茶荷包蛋要求一般大小…….老先生吸大烟,不过足烟瘾,不给人看病。
就连老先生亲戚家来求医,老先生因为没有过足烟瘾不高兴说:慌啥呢,今晚住下......呵呵,但愿这位亲戚患得不是急病。
从外爷给我说他外爷王老先生的往事中,我觉得“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这两个被世人赞誉用医技救人的褒义词,似乎都用不到王老先生身上。
外爷说,王老先生有两双一模一样的象牙筷子,末端包银,每双筷子用银链连在一起,吃饭必用。
后来有一双筷子的银链断裂,老先生送我外爷中医藏书时,包括了这双象牙筷子。
外爷从小读私塾。
民国初年兴起新学,外爷考取唐河县新民小学,后来负笈南阳,毕业于师范。
他早年担任过旧政权基层人员,土改那年又被定为地主成份。
虽然以医生为职业,仍然属于“四类分子”。
他深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与人打交道除了看病,从不多说话。
满腹经纶,唯有讲给我听。
不论什么事情,他都能够从古到今,旁征博引,由浅入深,说得头头是道。
外爷说,吃饭用象牙筷子,属于过去有钱人讲究排场。
其实象牙筷子不好用,象牙筷子太光,夹持食物容易滑脱。
如酒宴用象牙筷,夹菜掉到桌子上,或在盘子里夹来夹去夹不到,会给人吃相难看的坏印象,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时凤姐让丫鬟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与刘姥姥,又让她去夹鸽子蛋,于是大出洋相,演出令人捧腹的一幕。
刘姥姥也装痴作傻配合,博贾母高兴,得到不少赏赐。
两下皆大欢喜。
外爷得到象牙筷子后,就把它束之高阁。
外爷说,那个时代,象牙筷子虽属奢侈品,价格并不是很贵。
外爷还说,古时候中原有大象,河南的“豫”字,就是一执矛者牵着一头大象。
”豫“字的篆写象牙筷子自古就有。
古书有记载,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手下的大臣担心纣王享乐腐化要亡国。
果不其然,纣王最后玩大了,玩过头,玩的国破人亡。
周武王灭商,自称天子。
以后再无人皇。
我外爷祖上富有,大约200 多年前就在村中拥有一片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所楼房大院。
随着子孙繁衍人口膨胀不断分家,以后又修建了东厢房院和西厢房院。
清朝末年,外爷老爹分家时抓阄得到老宅西厢房院,那是一所三进三出的建筑。
建国初期的“土改”时,房子被用作唐河县第五区区公所,区公所搬走后分给穷人居住。
外爷被定为地主成分,因担任过旧政权伪职被人民政府逮捕关押在唐河县监狱。
经查有过抗日和资助解放军的行为,后被轻判,在信阳罗山“五一农场”劳动改造,服刑不到三年恢复自由人身。
因通晓医术,留农场医院工作。
“文革”开始,被遣返回乡。
外爷回乡后,通晓医术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处境。
外爷在大队卫生所当医生。
外爷家有个不可告人的禁忌:他随时应召去病人家出诊,但绝不去自己解放前的家。
这点我也能够感觉到:外婆带我去大队供销社,宁可绕路,也不从楼房院门口经过。
那是一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去楼房院,万一被人扣上妄图复辟变天的帽子,百口难辩。
楼房院有户人家的小孩子高烧惊厥,抱到大队卫生所求医,经外爷精心救治好转。
第二天下雨,病家顾忌冒雨复诊病儿受风,恳求外爷去家看病。
外爷想个办法,让他们把小孩抱到楼房院外面邻居家,外爷去那里为他看病。
病儿痊愈。
一个风高月黑夜,病儿爷爷来家里答谢,带来二十几个咸鸡蛋,还有一双象牙筷子。
外爷一眼就看出来是他外公的遗物,吃惊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