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重庆大旱,伴随山火而来的还有高温我那时候没搬家,住在步行房内躺在家中,任凭空调超负荷运转,身上仍旧一片潮汗附近的超市和商场启动高温应对模式,每天下午四点半才开门而这边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日里喜欢蹲商场纳凉,这一下简直要老命舍不得开家里空调,又想早点第一时间进商场,占领乘凉黄金位置所以每天下午三点最热的时候,商场门口堆满肉山肉海终于热死一个同时热死的还有我楼下卖水老板的父亲说来也巧,家里快断水了,我拎着水桶下去买水,正赶上老板想锁门她看到我说你来的正好,她这一走三四天才回来我说咋啦,回道家里出事儿了,她爹死了我说节哀她说,嗨。
。
。
是公爹,亲爹活的好着呢。
我公爹非要晒太阳。
。
。
说对身体有好处,结果中暑了。
。
。
。
。
。
那时候印象中最高也没超过39°C(超过40°要放高温假,嘻嘻)坐标缅甸,这边前几天47度,热死不少人每年这个时候都很热,今年感觉最热,主要还没电,经常停电。
究极折磨,热的没地方待,身上冒汗跟瀑布一样,一天狂喝水一泡尿都没有,最难熬的晚上,夜晚气温36度,根本无法入睡,几个月没下雨大小湖泊河流都干涸了,给大家说一下到底有多热。
前几天在外面树下小解,刚提裤子转身,一只蜥蜴从树上飞快的窜下来狂舔尿,,小家伙渴坏了,,印度北部每年3月下旬-6月上旬这个时间段,是北半球最炎热的地区。
比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还要热。
很多人有疑问,初夏都快50度了,那盛夏不地飙升到60度吗?其实不会的,6月下旬季风来临后,气温会下降到35度左右,湿度会上升到接近饱和。
从干热转变为湿热,气候从吐鲁番变成深圳。
不是啥好消息我记得22年5月,当时还健在的“留学生日报”发视频说印度高温,弹幕和回复一片幸灾乐祸的嘲讽,结果到了7月,我们自己也热疯了,因为太热,大量湖泊都晒干了,河底大片的死鱼死虾,生态环境破坏巨大。
好多水电大省,因为蒸发量大导致缺水,电量供应不足,工厂停工,优先供应居民供电。
户外工作者尤其要命,按规定40℃必须停工,于是好多地方的气象局就把43℃报成39℃,热死了不少打工人。
我们这儿就有一个十分倒霉的铁路工人,中午12点-4点的天窗,烈日暴晒下工作三个多小时、离退休就半年了,晒的昏迷中暑了,然后就没抢救过来,最后一盘算,那一年全球都是超级高温,只是来的时间不同而已。
就连冰天雪地的加拿大,都好多河流被晒得干涸。
高温并不可怕,可怕是家家没有空调且电力供应不足,参考一下沙特等中东国家,印度人民真是悲惨。
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我们这里(江西)不说城镇,农村基本也是家家有空调,电力充足供应,虽不至于天天开空调,但高温天气绝大部份人还是舍得付电费享受冷气的。
整个印度和中南半岛都在经历炙烤 这种高温会对当地的供电系统带来极大考验 哪怕是中国这种电力发达的国家 在夏季都会遇到短暂的供电困难 更别说越南印度这几个电力设施欠缺的国家了 不搞好电力设施 工业化就是空谈 人可能靠意志力顶住高温 那些设备、原材料可顶不住高温 尤其是一些对温度把控较严的产业 更是沉重打击。
我知道零下四十多度是什么样但我无法想象零上的这个温度…这么说吧,我洗脚水温度最高42度,高了jiojio疼。
有一年出差,广州转机然后回头往北飞那种,凌晨到广州,需要在广州呆小半天。
凌晨,广州36度。
东北人民都知道,壮哉我大黑龙江最热白天也有36度的时候,但白天再火炉,晚上也就二十度出头,高一点大伙儿就嫌热。
那天我三观都刷新了,一出机场我当场觉得自己熟了,就是那蒸笼里的灌汤包子,满冰的果茶都救不了我,给我热得直迷糊。
亏我早上十点多的飞机,不然我就得瘫痪在室外。
这要上印度,我就得死那,物理意义上的。
很多人喜欢抱怨中国南方热。
但是,你如果放宽视野,发现我国南方的这点小热压根不算啥。
在印度四十度,美国加州死谷五十度,北非六十度,科威特七十度面前。
这就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热浪花。
还有人老是扯什么湿热干热的,告诉你,在绝对的高温面前,哪怕零湿度都不好使。
所谓干热不热的原理,无非是湿度低导致传热慢。
所以在温度低于34度的时候,干燥减缓了外界热向你的传导,确实有降低体感温度的效果。
但是一旦高过35度,越干燥越是阻止你身体向外散热,反而更加危险。
说个有趣的事实,广东有一批印度人做小生意的,每年夏天在广东呆的很嗨,一到冬天立刻冷到受不了,要回老家过冬。
换句话说,国人心目中每年4到10月珠三角最难熬的半年,在印度人心中反而是最宜居的半年。
尔之毒药,彼之蜜糖。
世界很大,怀着更加开放性的心态看待即可。
好消息是,随着快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家庭用上空调等电器,只要更多待在室内,就可以避免遭遇高温而中暑。
坏消息是,印度现在还未实现工业化,未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工厂能耗和散热会越来越多,街道上汽车越来越多散热会越来越多,使用的空调冰箱散热同样会越来越多,相反随着工业和商业对农业用地的占用,农田提供的绿化会越来越少,那么在人口聚居区,室外温度还会进一步升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会把温度提升2-3度。
同样的坏消息是,要发展工业就要占用大量的电力,但空调等生活电器同样高耗电,印度至今供应并不充足的发电量,如果用于工业,那空调就用不上。
在工业文明之前,热带地区很难出现强力的国家组织,中华文明也难以控制东南亚,就和高温脱不开关系。
过于炎热的气候,会影响大部分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没有空调,想让一群人持续保持组织纪律是不可能的。
在工业文明之前,一种气候就锁死了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和基于这种生活和生产方式之上的统治机制。
所以很难有古典国家和文明,能跨越气候带的。
古罗马的国家机制就适应地中海气候,于是最容易控制环地中海区域;俄罗斯的国家机制就适应亚寒带,于是最好控制欧亚北部。
最大的例外就是中国了,在古典时期就能跨越并充分掌握两个气候带的,即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也就是俗称的「北方」和「南方」,两个气候带里,作物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有诸多差异,但居然能归于同一种统治机制下。
。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气候炎热的「岭南」也在这种统治机制下,也只不过是发配之地。
。
这种统治机制之强大,甚至连西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即「西域」)都能形成有效统治,即使经常失控。
。
甚至连越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带」也统治过不短的时间,不过终归还是乏力了些。
解决不了高温问题,文明就无法发展。
现在看来,这依然是印度和东南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