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印象□文占云我生在高原,长在高原,军旅生涯几十年,也基本上没有离开高原。
年过六旬,退休之后,得空行走巴蜀,想尝试一下身体是否能适应内地生活。
虽然没有打算长住,暂且小住,算是体验生活吧!但多少也有些顾虑。
听专家讲,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身体内的各个器官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因此,改变居住环境要渐次进行,不可强行为之。
据说有位老同志在高原工作、生活几十年,退休后思家心切,立即举家搬迁,返回内地老家,不曾想原本还不错的身体,回到内地后没几天就交了“伙食账”,一命归西了,实在可惜。
春有花、夏有青、秋有果,冬有绿,这是高原城区居民对居住小区绿化的期盼,也是一项基本的民生要求。
实际上,高原上的春天极为短暂,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花的绽放就匆忙入夏了,因此,这次本人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来内地补补春天的课。
春季入川,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粉红色的海棠、纯黄的连翘和迎春花,紧接着紫色、白色的玉兰花,紫红的茶花、淡红的杜鹃花也相继开放了,这些都是些观赏类的花卉。
实际上,红李、枇杷和梨花这些果实类的花也是在春天开放的。
前者是粉白色的小花,密实而热烈,犹如铺天盖地一般。
但这里的梨花却开的极为朴实、低调,悄然出现,不辞而别,远没有高原上的“梨花节”那般高调壮阔,估计是地域偏南和规模不大的原因。
由此联想到高原上的“梨花节”,它之所以开的轰轰烈烈能吸引八方来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梨树多,规模大。
先人们把成百上千棵树栽到一起聚成梨园,且树龄大都在百年之上。
如,青海贵德、乐都下寨、宁夏中卫的南长滩(此地居住的居民据说是古时候“党项族”的后裔,姓氏拓跋)等等。
二是先开花,后长叶。
和杏花、桃花一样,开花在先,长叶在后,自然就突出了花。
三是不惧寒,开得早。
当自然界里的花草还在酝酿、树叶尚未露头的时候,梨花已经迫不及待的怒放了。
也许是气候变暖的原因,近几年花期也有了越来越早的趋势。
今年4月26日,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我有幸赶上,参观了几个会场,形形色色的花草、盆景让人流连忘返,大开眼界,不由得使人惊呼:原来春天是这样的!成都市温江区属于冲积平原,土地肥沃。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之贯彻了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是全国知名的花卉、园林种植基地。
一进入温江的生态大道,那高大的“啤酒椰子”、“导弹树”和棕榈树屹立于道路两旁,仿佛进入了热带森林和异国他乡。
从都江堰顺流而下的江安河、清水河、金马河蜿蜒迂回、清澈见底。
白鹭成群结队,在河两岸嬉戏。
有的悠然自得地飞翔,不时在空中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有的不惧行人,单腿站立在河边独立明显的石头上,估计在踅摸早餐。
不善飞行的画眉鸟轻盈机警的在草坪、树墙间跳动,追寻着早起的虫儿。
白头翁(也叫白头鹎)在高高的枝头上清脆、响亮的鸣叫,把个天府之国装扮的万紫千红,分外妖娆。
叶似蜜蜂的“枫杨”、伞形叶子的银杏、结满毛茸茸圆球的梧桐树、长着“大胡子”的榕树、葡萄似的紫藤和枝头挂满小金桔一样的枇杷树比比皆是,不时还有黑色的小松鼠拖着一条不成比例的硕大尾巴,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充满了灵气与活力。
随着园林栽培技术的普及提高,人们对植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刻,那些原本只生存于南方的树木也适应了“搬家”北上的节奏,踏上了前往一个个“新家”的旅途。
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新品种月季,它不仅花朵硕大、艳丽,经久不衰(只要营养充足,一月一开),而且一改以往低矮细枝的灌木形象,升格成半大的乔木,一棵成年老蔷薇树上嫁接了三、四种不同颜色月季花朵,这种改良后的月季树十分好看诱人,还散发着浸入心肺的馨香。
还有那身躯高大、枝繁叶茂的玉兰树,叶子厚实如橡皮,白色的花朵比关中老乡吃饭的碗口还要大,十分震撼,当地人称其为广玉兰。
按理说,春天是发芽、长叶、开花的季节,而这里却有所不同,而且反其道而行之。
有那么一段时间,地上铺满了黄色的落叶,被同行的友人称作“春天里的秋天”。
经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树木上的新叶发芽之后,原本“绿”了一个冬天的树叶完成了上一个轮回的使命,纷纷“退休”落地,给后来者让位了,看来植物也是跳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