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014年的春天。
在那段日子里,一场关于扭簧的检验风波,在工厂的角落里悄悄掀起。
当时,正进行着一场关乎某型多用途弹的重要检验。
扭簧,这看似不起眼的零件,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它的外观、结合力、镀层、扭力,每一项指标都经过严格的抽检,无一不合格。
然而,在扭簧脆性检验的关卡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抽检的扭簧中,竟有多个在检验过程中断裂,断裂面相似,呈三角形斜面状,这让人不禁心生疑虑。
监管代表果断地停止了检验,要求工厂出示扭簧原材料的进厂检验记录和外包缠绕及镀锡的验收记录。
然而,一切看似正常,并未发现异常之处。
工厂方面提出,可以将这批扭簧隔离后重新筛选,合格后再提交军检。
但监管代表却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检验工人的操作上。
自1999年该型攻坚弹生产以来,扭簧脆性试验一直沿用着相同的方法。
检验工人们习以为常,认为问题应该出在原材料或外包加工上。
然而,监管代表却敏锐地指出,可能是检验工人在使用尖嘴钳做扭簧拉伸试验时,用力不均或用力过大所致。
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监管代表与技术部加班加点,论证工装设计方案,并对制作过程进行监督。
经过努力,新的工装加工制作完成,并进行了扭簧脆性拉伸试验验证。
工厂重新提交了该批次扭簧进行军检,经过监管代表的加倍复试验收,这批扭簧终于合格。
按照某型多用途弹检验验收细则的要求,检验合格后的扭簧需与稳定装置翼片装配静置28天。
经检验,这批扭簧装配的稳定装置也合格了。
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但它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的经验固然宝贵,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还需要细心发现、科学面对。
有时候,即使是经验之谈,也需要适时地改一改。
而那工装的改进,虽然看似微小,却解决了大问题。
它让我们明白,创新并不一定要大投入、大采购,只要将精力用在关键处,合理利用资源,小小的改进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如今回首那段日子,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岁月里的转变,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这场关于扭簧的检验风波中,我们学会了更加细心、更加科学地面对工作,也学会了在传承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