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编导:刘煜晨 张明)浙江省浦江县是水晶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浦江水晶业从20年前起步,最高峰时,有企业、工厂作坊等两万多家,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
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2013年起,当地展开了对水晶产业的大规模整治行动,被称为壮士断腕之举。
污染严重,产品低质,水晶之都向支柱产业“动刀”浦江县整治水晶产业的行动是从2013年4月开始的,虞宅乡新光村朱希刚的水晶加工点在2014年被查封关闭。
朱希刚的水晶加工点是从2003年开始做的,他进入水晶行业是因为它的门槛很低,赚钱却很快。
浙江省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村民朱希刚:基本上我们浦江,这个虞宅乡都在做水晶,这个水晶行业好做,这个机器也便宜。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说机器便宜,大概有多便宜?朱希刚:那个时候是木头做的机器,三百到五百(元)一台机器就够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整治之前最好的时候,你一年大概收入有多少?朱希刚:人家大老板一年,大概好几百万也赚起来,我们算加工点了,我们加工点一般来说,是赚到三十万(元)左右吧。
朱希刚的水晶加工点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夫妻俩买了两台小机器,放在自己家里,一个磨水晶,一个做抛光。
经过十年发展,他家水晶作坊的规模也悄然间起来了。
朱希刚:我最多的时候五六台(磨机),还有外面的加工户,加工户有好几家帮我加工的。
规模做大之后,朱希刚还在他家几百年的老宅子里磨起了水晶。
浙江省浦江县虞宅乡党委书记周占伟:新光村虽然是个小小的2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当时的水晶加工户有316家。
新光村全村人口586人,但多数外出做生意,留守人口仅两百多人,但外来人口一千八百多人,是本村留守人口的八九倍。
整个村子几乎成了水晶工厂和市场。
朱筱洪也做水晶加工,不过,他的工厂在县城里,自己家的老房子却租给了水晶加工户。
浙江省马岭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原浦江县水晶协会副会长朱筱洪:这一栋是我家的老房子,当时从这两间开始,都是租给外地人磨水晶。
那么我们开工厂的也会经常拿一些进来,他们在这边磨,磨粗制的水晶加工部分。
在新光村,没住人的老房子一间也没有闲着,都摆上了水晶机器。
浙江省浦江凯瑞车镜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圣:这两间也是我自己的房子,我们自己买的机器放在房子里面,楼上是(工人)住的。
一个小小的新光村,最多时竟然容纳了316家水晶作坊,本地的外来的都靠着磨水晶挣了钱。
浙江省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驻村干部冯阳标:水晶给老百姓带来了财富,当时我们(这里)就是一户人家夫妻两个,一天就是手工磨(作)坊,也有三百到五百(元)的收入,就是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在浦江县,像新光村这样的水晶村和水晶加工聚集区遍地开花,水晶产业经三十年发展,成为浦江县的支柱产业。
据浦江县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有水晶企业和作坊22000多家,浦江县38万本地人口中,有20万人与水晶有关,28万外来人口中,也有近20万人与水晶有关。
包括新光村在内,浦江县形成了45个水晶加工专业村。
让水晶加工户们意外的是,2013年4月起,浦江县展开了对水晶产业的大规模整治行动,绝大多数加工点被纳入了关闭取缔之列。
这是为什么呢?浙江省浦江县县委书记施振强:从原来水晶作为一个富民产业,到后来逐步成为,我们浦江人心头的一个痛,三十年来,水晶的废水的污染、固废的污染,把浦江几乎所有的河川大地都污染。
施振强:那个村叫大梓村,一个老百姓,把这个裤脚卷上去,告诉我说,县长,我的脚已经烂了十年了,只要我趟过这条河到河对面去,我的脚就会烂。
由于水晶加工过程中,除了粉尘污染,有的工艺还要加入化学药品,所以直排的污水危害很大。
由于水晶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晶粉,随废水不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溪流河流中,河流呈现出乳白色,被浦江当地人称为牛奶河。
水晶产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间,浦江全境的几百条溪流河流尽数被乱排偷排的废水和废渣所污染。
施振强:30多年的水晶固废全部扔在江边,河边、村边和水边,两万两千多家水晶,真正符合我们环保条件的,一家都没有。
浦江县整治水晶产业,还有另一个原因。
施振强:浦江的水晶,它所生产的水晶,档次非常低,我们是靠量,非常非常大,但是我们产品的质量又非常的低,低价位的竞争使水晶的质量,越来越往低处走,埃及所做的水晶都要比我们浦江的水晶,它的价格高十倍以上。
施振强说,浦江水晶产量占全国80%以上,他作为县委书记却自豪不起来,相反,当地水晶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低品质、低效益让他很尴尬、很痛心。
所以,一直他在推动以污水治理,提出了十六字目标。
施振强:总量减少,集聚入园,统一治污,产业提升,也就是说对这个产业从污染,从集聚,到治污,到提升,一条龙,彻底地进行一次整治。
然而,《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2006年和2011年,浦江县曾经进行过两次水晶产业整治行动,却均以失败而告终。
施振强:这个失败的原因,那就是触动了这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
对一个产业进行整治,并且还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牵扯到几十万人的利益,阻力大自然是难免的。
但浦江县的水晶产业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已经让浦江的百姓忍无可忍。
2013年,浦江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坚决以治水拆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可是,浦江县之前进行的两次水晶产业整治都宣告失败,这第三次整治,水晶产业的企业数量更多,产能更大,涉及人数更广。
零点行动,阳光行动,浦江对水晶产业“重拳出击”提起浦江县对水晶产业2013年进行的第三次整治行动,水晶行业内外都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这一次整治行动,在浙江省启动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行动背景下展开。
从2013年4月到2015年底,浦江县关闭取缔了19518家水晶加工户,涉及到的户主绝大多数配合整治,没有发生大的意外事件。
这一次,浦江县采取了什么样的战法呢?施振强:我们找出了相关的22个法规,最大的战法是什么?就是依法。
有了法律武器,还需要合理地运用,拿捏好分寸,因为过犹不及。
浦江县委县政府设计了两大战术行动。
施振强:我们设计了两大行动,第一是叫清水零点行动,就是在零点在黑暗当中,聚集我们的力量进行突击,在现场就要抓到它(作坊)的直排和偷排,。
浦江县组织了1700多次清水零点行动,移送司法案件700多起,通过侦查取证,依法对403个偷排户进行了行政拘留,对其中77个追究刑事责任。
2013年轰动一时的是判决了浙江省环境污染犯罪第一案。
法庭宣判:判决如下,被告邓善飞,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因为污染环境被判刑,在浙江省是第一例,涉案水晶加工户心服口服,因为他清楚自己的犯罪事实。
原办案民警、现浙江省浦江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一室副主任蒋建军:邓某他自己也承认,他在没有环保部门批准的情况之下,非法从事磨盘加工,他用含有重金属镍这种元素的污水排放到了金华苑居民区当中。
邓善飞水晶加工厂外三个点偷排废水样本重金属镍分别超过国家标准一万多倍、四十七倍和一千多倍,大大超出了构成严重环境污染罪当中的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的规定,这些废水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这一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公开公正,有力推进了清水零点行动。
浦江县另一个行动是金色阳光行动。
施振强:就是对无牌无照的加工户,有权全天候进行治理,用不着黑夜,用不着抓现行。
虞宅乡新光村的朱希刚就是在金色阳光行动中被关闭了水晶加工厂。
朱希刚虽然极不情愿,但也无话可说,因为浦江县水晶整治行动中,无论什么身份和背景,都一视同仁,包括一位县人大代表的家庭工厂,都因为无牌无照,偷排直排污染环境,而被关闭取缔。
整治之下,浦江县的水晶加工户和企业数量从22000多家减少到800多家,挤压过程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值得欣慰的是,降产能工作总算打开了局面。
但是,水晶产业的整治并不是减少企业数量和降低产量这么简单。
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该怎么走,依然是眼前最大的困扰。
水晶产业“鸟枪换炮”焕新生,水晶村摇身一变旅游村在新光村村外的一个破败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水晶加工户的身影。
这里原来是祠堂,后来是小学,最后废弃了,现在容纳了7家水晶加工户。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搬到这来的?浙江省新光村水晶临时集聚区加工户朱伟正:我是前年(2014年)了应该。
前年到这里的,统一规划到这里现在。
朱伟正告诉记者,这个院子里的7家水晶加工户都来自新光村,村里绝大多数加工点在2014年被取缔,剩下他们7户被要求搬到这个临时集聚区。
在这里,水晶加工户的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甚至一台机器就是一个家庭作坊,机器还是传统的老机器。
不过,他们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渣都不再乱排乱丢,而是集中进行收集。
新光村的朱文圣水晶生产规模较大,已经在2015年6月搬到了一个最先建成的水晶园区。
浙江省浦江凯瑞车镜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圣:现在我们这个设备(有)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就是全自动的生产线。
在这个水晶园区里,最先进驻的企业都在纷纷添置设备、提升技术、提高效率。
浙江省浦江县水晶加工企业主陈春光:这个设备刚好今年,今年买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台设备大概多少钱?陈春光:这个是全自动机械手的话,大概两万七,然后边上那个一万(元)。
浙江省浦江县阿里水晶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忠诚:以前的话可能大家都是血拼的,但是现在的话,我们对客户进行筛选,对产品进行优化。
浦江县重金打造4个水晶产业园,在这个园区里,废水废渣治理已经统一而规范。
浙江省浦江县水晶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石长水:这个水处理到这,作为我们污水处理厂,是最后一步了,那么我们这个水呢,是85%向我们中部园区,85%是回收的,企业循环水利用,那么剩下来的一部分,就是假如说不能满足需要的,我们就流出去,流到城市管网。
浦江县水晶产业整治之后,财政税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浙江省浦江县水晶整治办工作人员李东升:2013年的时候最多,(水晶产业税收)达到1.3亿元,而整治以后到2015年税收就降到一亿(元)左右,李东升告诉记者,水晶产业整治之后,单个企业上缴的税收增加了,全县水晶产业总的税收反而降低了,这是因为水晶企业数量急剧减少,产能大幅降低。
这就是施振强书记所说的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施振强:没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胆魄,使我们这项工作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它要遭受的是阵痛,遭受的牺牲,它甚至可能会出现重大的挫折。
浦江县瘦身后的水晶产业,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企业和人员,曾经有名的水晶村新光村,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号称小杭州,水晶加工户朱希刚已经有了新行当。
曾经有名的水晶村新光村,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
朱希刚:反正是做点美食,现在是。
朱希刚说,现在做美食没有做水晶的时候挣钱多,但环境好了、水清了,不用像做水晶时那样担惊受怕了。
他还打算把自家的老房子改为民宿,吸引游客。
做过十几年水晶产业的陈青松,产业整治后,他在新光村租下老房子创办了一个新颖时尚的旅游创客基地。
浙江省浦江县新光村青创基地负责人陈青松:我开厂的时候也是跟这个村里做的水晶产业,都是打磨,然后切割,都是非常污染的,这边以前也是,包括这里面的房子里面,都是做水晶的,后来我去年回来,到这个地方一看,都搬出去了,整个环境都非常好,那我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就做这个(项目)了。
浙江省浦江县虞宅乡党委书记周占伟:我说你来,我给你三年的免租,前三年租金,我政府买单了。
陈青松创办的青创基地吸收的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开的都是文艺范小清新的店面,典雅时尚却与古老的新光村非常和谐。
浦江县水晶产业整治,让古老的新光村起死回生,成为浦江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示范村。
水晶产业整治之后,当地产业转移出现了很多新亮点,朱筱洪收缩了水晶生产规模,与人合伙,在新光打造一个自驾车宿营基地,同时,他把2008年就开始种植的香榧,定为今后的主打方向。
在朱筱洪看来,现在长满香榧树的青山,就是以后的金山银山。
朱筱洪:一亩地的话可以产到四千斤的青果,可以炒800斤干果,按照150元钱一斤,一亩山能达到12万一亩的收益。
浦江县整治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水晶产业,不仅恢复了青山绿水,还冒出了一批新兴生态产业。
这正是是浦江县大力倡导的。
不过,在施振强看来,当地水晶产业自身的提升,目前只是找对了方向,刚刚起步。
施振强: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这个路途还是相当遥远,并不是要消灭这个产业,而是把这个产业要转型,要升级,去产能是为了转型升级,所以浦江的转型升级的路径已经找到。
那就是产品要提升、品牌要提升、规模要提升、装备要提升、技术要提升、原材料要提升,集中优质的资源向这个方向积聚,推动我们水晶产业的转型升级。
半小时观察:向 “僵尸企业” 亮剑放在全国范围,水晶产业可能算不上一个重量级的产业,但在浙江省浦江县,它曾经是三十多万人赖以糊口的根本。
这也使得浦江前面两次整治水晶产业,又两次失败,足以看出其中有多大的阻力。
现在,浦江水晶经过两年整治,化解了许多难题,终于实现了目标。
纵观其整治的全过程,我们会发现,其中契合了供给侧改革的许多特征,称得上是一种先行先试。
过去浦江2万多家水晶生产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但一年的税收却只有3000万,是名副其实的“僵尸型企业”。
浦江水晶行业的整治,就是向“僵尸企业”亮剑。
就像水污染,表面看污染是在水里,其实问题却在岸上,根子是在产业。
浦江县对水晶产业的整治抓住了根子,不仅恢复了青山绿水,带来了生态产业,更实现了从“整治”到“提升”的转型。
希望浦江的经济能借着改革的东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