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连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这首由宋代大文豪苏轼撰写的诗歌,字字吟诵着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秦王政25年(前222)置余杭县,属会稽郡。
让我们跟随大文豪的脚步,一起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穿越千年,看看老余杭的前世今生吧~6000多年前about HistoryYH余杭南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余杭南湖出图的黑陶器物南湖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表明,早在6000余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今之老余杭境内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嗣后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相传大禹治水在老余杭境内舟枕山舍航登陆,因名余杭,又称禹航。
秦秦始皇石刻像,秦代始置余杭县苕溪退堤扩孔时出土的旧城建筑石料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余杭县,属会稽郡(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全部和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今余杭街道地为县城。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大越人民被迫迁徙至余杭等地。
故,余杭居民既有原来的土著吴民族,又融合了大越民族。
汉在城镇旧影(1937)熹平二年(173年),余杭县令陈浑发民十万修筑上、下南湖,调节苕溪供水,灌溉余杭县农田。
熹平四年(175年),城内苕溪上建隆兴桥。
五代时改名安镇桥,宋绍兴十二年(1142)改名通济桥。
隋隋朝大运河图京杭大运河图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余杭为州治,杭州之“杭”实源于余杭。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余杭一带缫丝、织绸、造纸等家庭手工业兴起。
宋绍兴元年(1131年),余杭清水丝绵列为贡品。
明余杭安乐塔远景大明通行宝钞叁佰文洪武四年(1371年),余杭各乡里创办社学38所,并设置学田,其收入充办学经费。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县令戴日强疏浚南湖,重定湖界。
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安乐寺。
清余杭五里方图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余杭和睦坊地契杨乃武和毕秀姑冤案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抵余杭。
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旱,南渠河干涸,行人可从河道步行至杭州。
二十七年(1762年),七月,大风雨,余杭受淹。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毕秀姑冤案发生。
中华民国侵华日军在老余杭留下的痕迹龙船头日伪军办公室旧址安乐山国殇公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军侵占余杭。
三十八年(1949年)5月2日,余杭解放。
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年冬,土地革命开始。
20世纪70年代,镇内工业崛起。
90年代初,石鸽、舟枕、永建等乡先后并入镇内,成为商贸服务、工业、农业均居相当规模的经济大镇。
2000年,余杭镇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中心城镇。
2011年8月,余杭镇撤镇建街,为余杭街道。
借助区位优势、物产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产生的综合效应,余杭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如今的余杭街道,区域面积100.38平方公里,下辖14个建制村,7个社区,人口超过10万。
曾获得国家卫生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省文明乡镇、省体育强镇、省文化强镇、省东海文化明珠、省科普示范乡镇、省森林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余杭街道正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倾力打造杭州城西文化、创业、居住、商贸“四大中心”,致力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老余杭的过去是一首壮美的史诗,老余杭的现在和未来则是一首进行中的交响乐,因为过去的铺垫,才能造就今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