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和泥前面几篇小作文,分别介绍了打胡琪、打土墙,这篇小作文就介绍打砖坯。
在我的记忆中,农村人修院墙,盖房子,修门楼以及垒猪圈垒茅草房等家庭基本建设,主要的材料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制作成各种建材。
比如,胡琪、土墙、土块、砖头。
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秦砖汉瓦在关中地区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还在打土墙和打胡琪来搞家庭建设!除了贫穷限制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言归正传。
打砖坯第一步,就是和泥巴。
把黄粘土挖出来,用大铁筛子过掉小石子,草根及其他杂质,堆成一个土堆,在中间刨出一个大坑,把担来的水倒在土堆里,把土泡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和泥。
活泥是很费力气很苦很累的活。
要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进到泥巴坑里。
用铁锹翻匀泡湿的黄土,然后,把泥巴捞出来,倒到坑外的平地上。
再用铁棍砸,双脚踩,来来回回翻好几遍。
泥要和到没有生土块,稀了稠了都不行,必须保证既容易成形,还不能塌下来变形。
第二步脱砖坯泥巴和好后,就开始打砖坯(制坯)。
用双手挖上一块大约一块砖的泥,滚成圆柱体,猛地摔在木制的模子中。
这个动作要连续做三次,才能填满三个空格子。
模子四周要撒上细沙子,晃动模子使细沙子充分粘在模子上。
然后,充分压紧按实四个角的泥巴,再用手刮去多余的泥巴,保证砖坯呈平面状态。
第三步倒扣出砖坯最后,就是把装满泥巴的模子,一个砖坯模子有三个空格,一次打三块砖坯,端到平整的场地上倒扣出来,待到定型后搬起来晾干。
干到一定程度码垛风干。
如此往复,一直打完活好的泥巴。
再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黄粘土。
打砖坯的活说起来轻巧,干起来真不容易,尤其是和泥,一堆泥巴活好,累的人腰酸腿疼。
摔坯时弯腰、挖泥、搓滚、起立、摔泥、按模、刮平,机械地重复动作,一天要做几百次。
往往是收工时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