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存的记忆--板坯2012-11-11 发表于 文学窑里面装的是坯子。
我们队的窑烧的坯子我记不得从哪里来的了,可是后来大队集中了窑厂,放在房营窑的时候,大概在1971年左右,我们也板过坯子呢。
那个时候,好像家家都有个坯斗,五十公分左右长,二十公分左右宽,五公分左右深。
这一米左右的长度,划分为四个等分,没个等分十公分左右,一个坯斗四个砖坯子。
要制成砖坯子,首先是要找到好的土,用锹挖出来,灌上水,脱了鞋袜,卷起裤腿,就在灌了水的土里转圈圈,就是和泥。
一直转到泥巴细腻了,就是熟了,就成为板坯子的原料。
要在有一定的平整得场地处和泥板坯。
坯斗平放到地上,在坯斗里撒上干沙或者草木灰,用手剜一块泥巴,揉得和坯斗差不多的长度,用手捧起,极快地翻转手腕,把泥巴砸向坯斗,再用一个钢丝蹦的弓弦,沿着坯斗沿划过来,用手轻轻的把划过的多余的泥巴卷去,就抱起坯斗,翻转手腕,扣到地上,把坯斗提起,砖坯就平整的摆在地上。
这很好玩。
小时候玩泥巴,不就是这么玩的吗?那个时候板洼屋,这是做砖坯,多有意思啊。
看着一些同学不上学了,我也动了心思。
只是没有成功。
其实,大队里的窑不用我们自己板的砖坯,人家是机器自动切割的。
是人们把土放到卷带上,送入搅拌器,从搅拌器出来的是方方整整的泥柱,在泥柱将要到达运坯的工具时,钢丝一次切割十个坯子。
流水作业,速度了得。
我们板的胚子大多自己晒干,做了房间内部装修,替换政府给我们做的“钢柴苇子夹的墙”用作内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