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探照灯的印象多来自儿时的记忆,国庆放烟花的时候常有灯光秀,那时候的彩灯不像现在,花样那么多,通常是用一排钉在木条上的灯泡挂在某栋建筑上勾勒出轮廓,空中则是探照灯来回扫射。
比起现在来虽然没有那么绚烂,但是那种氛围很难忘怀。
小时候偶尔见过几次,大人说是有坏人的飞机来了,小孩子对打仗完全没恐惧,听到有坏人的飞机来了,反而是兴奋的,因为电视里的战斗都是很高亢、英雄豪迈的,最重要的是,又能看灯光了…闪回到1950年上海的“二六”轰炸,(现在徐家汇路泰康路立交桥附近还有个纪念碑)纪念碑1950年2月6日,虽然此前国民党飞机也有袭扰,但那天出动了17架,轰炸重点是电力,供水等设施,我们家那边当时的杨浦发电厂损失尤为惨重,上海那次伤亡人数就有1148人,差不多珍珠港偷袭的1/3。
打仗就打仗,没事炸平民就不太地道,好像拳击比赛,打不过就咬耳朵踢要害这叫什么事儿!我是幸运的,出生在和平年代。
杨浦发电厂那时候我们的防空力量都比较弱,高射炮都是目视瞄准,尤其到了晚上,都成了瞎子,只能关灯祈祷,被动防御。
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定于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
1950年2 月17 日,苏联派出防空混合集团军援助上海防空。
由巴基斯基中将率领,一个航空师(40架米格-15喷气战斗机,40架拉-11、依尔-10活塞战斗机,另有轰炸,运输机等合计119架)、一个高炮师、一个探照灯团、一个无线电营。
由于是秘密进入,当时他们都撤去了苏军的标志,飞机涂上81标,军士换上中国制服,唯一可以区别的是高鼻子蓝眼睛和身上质地较好的丝绵军服。
拉11米格15伊尔10苏式探照灯大灯3月1日,上海防空司令部成立。
然而中国人的领土终究是要中国人自己守的,况且斯大林也不是省油的灯,兄弟之间还是要明算账,要用些利益去交换…没办法技不如人,只能受制于人…8月10日,中国第一个探照灯团在大世界旁边的荣记共舞台(后改名“共舞台”)召开成立大会,雷达、探照灯这些还是高技术兵种,灯团为此还专门从华东军政大学二、四、七总队本科学员中选调了790名学员, 又在各大高校挑选了30名理工尖子充实到探照灯部队。
这些当时都是极为机密的,一车皮战士刚到南京,就马上受命返回上海,1000多人露宿跑马厅。
雷达、探照灯这些属于高技术兵种,为此还专门从各大高校动员了700多名技术人才充实到探照灯部队。
带雷达的大灯探照灯部队小灯苏联人马上要回国,时间只有一个月,连理论带操作要全部学会,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说“你们这些人,就是种子部队。
”后来很多人分散到南部沿海和北京等地组建后续探照灯部队。
解放军探照灯某部 一些技术知识需要苏联专家、国内专家,部队领导的联合考核,那些交大、同济、沪江(我母校,哈哈)出来的学霸,专业知识自然不在话下,苏联专家很满意,最后提了个课外的问题 “你们家是什么成分?”。
什么成分?那时候要供得起大学生的能有什么成分?不是地主就是资产阶级咯,苏联专家立刻就恼了,“你们怎么能把先进技术交给这样的人?巴拉巴拉。
。
。
” 搞得很尴尬,还好陈毅也在场,说“帮我们打天下的,很多都是这样的人。
”这才过了这关。
灯一团的第一批探照灯都是苏联人带过来的,是英国在一战时制造的文物,可能是《租借法案》的军援,当时还有一些是修复的日军遗留装备。
带雷达的是大灯直径要1米5,主要负责搜索发现目标,我估计这些雷达是苏联人自己爆改的,不带雷达的叫小灯,大灯发现目标后小灯光柱接灯锁定目标。
这可不像你半夜里起来上个厕所,趿个拖鞋,按一下开关那么简单,我说起来三两句,一个大灯要6个人同时操作。
大灯需要6个人同时操作大灯操作1号手,拉着个长杆人力推动这个十几吨的家伙旋转,同时控制高低仰俯对准目标空域,一号手要体力好,眼神好,还要匀速,特别是低空掠顶的时候,角速度飞快,当真是人肉马达,很辛苦。
灯的四面有四个雷达接收天线,右侧高突的还有一个发射天线,左侧5号、右侧6号位是雷达手,5号手内侧是雷达长,协同操控这些雷达捕捉目标,在捕捉到之前是不开灯的,甚至在瞭望哨听到飞机之前都不开雷达,一是为了避免过早暴露,二是为了设备寿命,当时雷达的高压器件都是进口的。
瞄准雷达的搜索距离是25km,后来买了一批新的苏式装备好些,可以达到30km。
3号是牵引车手,4号是发电车手,战斗状态就是他们一起管发电,一个80P的发电机,差不多我开的边三轮摩托车三辆车的功率,一般大灯全开21.6千瓦,相当于同时开了21个微波炉转鸡翅。
2号手呢?2号手去哪了?2号手是坐在6号前面的,主要负责开关灯的,别以为让他掰一下开关就完事了。
探照灯这种灯光,都不是用的普通光源,我开始以为,探照灯嘛无非就是大一点,脑袋大一个灯泡,结果用的是碳棒,没听说过吧?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接下来是技术控的世界,没点理化基础的自动略过。
这灯光主要是两根接近的碳棒,在高压下形成的电弧光,形成等离子体发出的白光和阳光的色温是一样的,白炽灯则是黄光,能把面包照的很可口,照飞机就不灵了。
两个碳棒的间隙大概在5mm,电弧光的发光点正好在反射碗的焦点上,这样反射出去的光线才是平行光,方向性极强,当然人工的设备平行也是相对的,大概有5度的散射。
牺牲阳极,碳棒的正极是消耗的,所以2号手还要控制碳棒补进、更换,我感觉这个要经验,这间隙也没法目测,电弧光这种强度,谁看谁瞎。
接灯大灯锁定一个大灯的亮度是62千斯蒂帕,这个单位我也没听说过,感觉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们现在用的是流明,也比较专业,换算成我们可以理解的差不多是8亿烛光,差不多全国人民每人点个蜡烛合起来这样。
小灯接灯 这还没完事,既然2号手能控制发光点,就能控制聚焦过程,形成光柱和发散两种模式,把光源移出焦点,光线就散了。
这也是一种战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实战过。
朝鲜战场的解放军探照灯部队 当年在朝鲜战场,探照灯部队用这种战术照落过美军飞机。
what?探照灯照落飞机?抗美援朝版的惊弓之鸟?我开始也是将信将疑得一头雾水。
后来听老兵们描述,一共照落了四架,才明白这不是偶然的战果,而是一种战术。
抗美援朝期间探照灯部队照落敌机情况统计表照落敌机单位照落时间照落敌机型号照落地点灯一团七连1953年3月15日22时20分F-80喷气战斗机朝鲜安州灯一团七连1953年4月12日21时35分F9型喷气战斗机朝鲜安州灯二团八连1953年5月3日20时09分F-84型喷气战斗轰炸机朝鲜定州灯二团八连1953年6月10日20时55分F-84E型战斗轰炸机朝鲜定州美F9喷气战斗机美F80喷气战斗机美F84轰炸机 通常探照灯是捕捉指示目标的,这时2号手会把点光源调整到焦点上,形成光柱,几个灯一起接灯交叉指示。
探照灯的光源在下面,所以对于水平轰炸的飞行员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护航战斗机的攻击和俯冲轰炸就是迎面的。
对于这种攻击没有自卫武器的光学设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灯躲避,所以空袭的时候要熄灯,谁也看不见谁,这样保命的概率大一些。
而他们却反其道而行,2号手拉长电弧光,脱离焦点,形成大扇面的散射,这样的叫“散光”,造成飞行员暂时失明,无法判明环境而撞山。
所以有经验的飞行员都会背光发起攻击。
这也是个危险的战术,因为散光照射就等于扩大了目标,告诉敌人,我们就在这里,你死我活,以命相搏,也有被俯冲的战机掠过的,30mm机炮当胸穿透…所以我访问的很多老兵当年入朝的时候都是写好了遗书,置生死于度外。
小灯 还有一种叫“闪光”,就是探照灯频闪,持续开关,使得飞行员的眼睛在明暗环境之间不断切换。
在黑暗的地方,眼中的锥状细胞不工作,只有杆状感光细胞在起作用。
在杆状感光细胞中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它对弱光敏感,在暗处它可以逐渐合成,在暗处5分钟内就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约30分钟才可全部生成。
通常我们从明亮的室外到暗黑的室内会反应好几秒,我没有套出频闪间歇这个军事秘密哈,但我感觉1-2秒的间隔应该是可以的。
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付“远光狗”也是极有战术价值的。
后来苏联人也来取经了,之前他们教的我们,但是却没见过探照灯打飞机。
2021年,寻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他们告诉我,最开心的还是停战的那一晚。
前线双方向着无人地带万炮齐发,在晚上十二点前打光所有弹药,这样就不用搬回去了…灯团接到命令,开灯!所有探照灯开启,光柱直插云霄,在空中扫视,追逐嬉戏,炮火寂静下来,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还活着,可以回家了…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最靠前线的老兵还告诉我,中国人的庆祝还是比较含蓄、内敛的,美国人就比较奔放,赤着膊拎着啤酒就过来了,平时只能在瞄准镜里见到的双方,这时拥抱在了一起。
麦克阿瑟说好的圣诞节回家,这一下都几个圣诞节了,差点把小命搭上。
真的,不是逼急了,老百姓谁愿意打仗? 后来火炮都装备了雷达,探照灯就都拿去在特别场合做照明用了,1975年撤销兵种,部分部队转雷达部队,探照灯封存,1977年国庆,探照灯部队最后一次亮相为国庆提供照明,1982年装备销毁。
留下的照片也不多,我至今也没有画出个像样的图纸来,听说有个灯给了上影厂,打算下星期去看看,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我是个念旧的人,这么多装备毁了实在可惜。
这几天一直想再建个模型,重新复刻一个模型,给老兵们一些慰藉。
手绘灯图手绘大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