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起源和特点物侧重在“观物铸象”中的“物”从彩陶到青铜图案中,图像所反映的原型形象(即天地间以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图象的方式出现的神灵)出现在美学中的重要,象就专注于从彩陶到青铜的演进中,图案本身的重要。
图案上面之象,既体现彩陶之描写和青铜之铸造的方式,又要体现所写所铸而来的结果,即最后以器上之“象”呈现出来。
什么是象呢?在彩陶图案中,不但可以看到各种动物、植物、几何图像,还可以看到具象的动物植物向抽象的几何图案的演化,如有半坡型彩陶中鱼的抽象化:一条完整的鱼,慢慢的变形,头尾缩小、消失,身躯线条逐渐地转为几何图形;庙底沟型彩陶鸟的抽象化:一只丰腴的鸟逐渐变细,最后成为两条线,一边一个圆点的抽象图案;马家窑型彩陶蛙的抽象化:一只完整的蛙变为只剩头部,身体完全几何曲线化,到只剩双眼,到双眼分开成为曲线中两个多圈圆形;半山型彩陶人形的抽象化:一个有头和四肢的人形,一种变化为头部消失,只剩四肢,最后四肢完全变成大的折线,另一种变化是头部增大,变成圆圈形,四肢慢慢分离,转为相连的折线或不相连的折线; 庙底沟型彩陶植物纹的抽象化:从规则的植物花瓣到花瓣以各种形状弯曲,弯为各种似花非花的几何图案……在青铜文饰中,不但可以看到各种动物植物几何形象,可以看到具体的抽象化,如龙的抽象化和凤的抽象化,在各类抽象的纹饰中,二方连续的带纹仍有兽头的剪影、四方连续的网纹、可感兽身的痕迹,卷龙纹和交龙纹,完全以抽象图形出现,初一看基本感觉不到是龙……还可以看到具体象征的各类组合变化,李济讲过饕餮形成的逻辑系列: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形象。
陕西省博物馆藏的西周早期的食夫卣上的饕餮,明显地是由四部分组成:一虎头形成脸的上半部,两条夔龙伸向两边,它们的侧面头构成饕餮面庞的两边,一牛头构成饕餮的下颌。
随州羊子山出士的神面尊,四位神与兽的面部从上到下竖列,最上为神第三大,第二为兽最小,第三为神最大,第四为兽第二大,构成一种奇异的组合。
这些图案上,无论是单个的动物或植物,也无论多个动物组成一个动物,多个花朵织成一体花形,还是从抽象到具象的演进或从具象到抽象的幻变,都体现了中国美学的“象”的特征。
《周易·系辞上》曰: “制器尚象”,用“象”来总结(包括彩陶和青铜在内的)器物上的形象。
象,从理论上怎么理解呢?《尚书·说命上》有“乃审厥象”,讲了象不仅的外物的形貌,而包含内在的性质,因此须要“审”。
《周易·系辞上》曰:“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故谓之象。
”意思是:象就是要把宇宙事物的(外在固定的)形和(内在蕴含的而又体现于外,并与形结合在一起的)容,以恰当(宜)的方式体现(拟)出来。
前面讲了,宇宙之中,天上之物,更多地体现为虚体,地上之物更多地体现为实体,也就是《系辞上》讲的物之出现,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因此,人对物的观察,按物的性质的不同,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系辞上》)。
其性质主要是借且天上之象来思考的,相对而言,地上之物如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