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印度遭受了严重热浪的侵袭,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截止到6月4日,已导致上百人被热死,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在2024年的前4个月里,全球气温创下175年来同期新高。
这一连串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
热浪、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
今天是地球环境日,作为佛弟子,我们应当有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关于佛教是如何看待环境保护的,让我们一起来看。
01法恩法师:无节制的贪婪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自上个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有两股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一种是表面的环境保护运动,强调各种污染的防治、动植物保护等技术手段。
另外一种运动,是更深层次的从认识论、伦理学方面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主张自然环境的破坏、空气和水的污染、动物濒临绝种等问题的根本,是人类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为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激发了人类对自然的剥削性和破坏性。
后面一种理论完全可以在佛教教理中找到支持。
在佛教看来,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佛教的缘起理论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环境,正是世界和谐运行的重要基础,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因此,要想真正改善生态破坏的不良现状,需要扭转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和价值取向。
适当合理的欲望,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积极动力,但是无节制的贪婪,却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佛经中说,知足之法,是获得幸福安乐的良方;不知足的人,虽然身处天堂,也不觉得称心如意。
换句话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面对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
——摘自2018年法恩法师论文《佛教与生态文明建设》02仁昌法师:我们还有立锥之地吗作为佛弟子,我们应当有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关于佛教是如何看待环境保护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
尽管它们是无形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
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
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
当前社会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数字化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而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
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北极冰川的融化,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
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
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我们还有立锥之地吗?所以,如何找寻和厘定出对治人类放纵欲望的举措才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
——摘自2018年仁昌法师论文《从佛教浅谈环境保护》03本性法师:重视自然环保,也要注重心灵环保在中国哲学中的佛学里,不仅重视自然的环保与生态,甚至将这环保与生态延伸到心灵与灵性。
也就是心灵环保、灵性环保。
其本质,指心灵纯净、灵性洁净,去除污染,没有尘垢。
佛教,从古至今,一直是生态与环保的倡导者、支持者、实践者、引领者。
天下名山僧建多。
每座寺庵,多建于风景秀丽的城乡。
无论是寺院和庵堂,绝大部分都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在古代,寺庵垃圾多是可再利用的。
今天,世界生态发生了改变,寺庵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寺庵之中,不可再利用的垃圾,也时常产生,如电池、玻璃、塑料等等。
这就要求当今的寺庵,当今的僧尼,也要与时俱进,推进佛教中国化,坚持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顺应科学潮流,做好垃圾分类,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好寺庵环保,保护土地生态,进而,做好心灵环保、保护灵性生态。
助益健康中国建设,助力美丽中国构建。
摘自2021年6月5日本性禅师为世界环境日录制视频讲话文字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作为佛弟子,我们应当有正确的环境保护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守护地球,留给后人们一个干净的地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