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刚刚结束,武术留给我们的精彩余味还未散去。
赛场上的阵阵惊呼、喝彩与掌声还萦绕耳畔。
热闹与精彩背后,我们不禁会去反思常被提及的关于武术的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取消武术散打运动员护具(护头,护胸)的争论。
我们常会在网络上一些关于散打的视频下面看见这样的评论:“什么年代了,散打运动员还在穿着护具”、“穿着护具不好看”等。
世界散打王争霸赛,采用了无护具规则且不说这样的评论是出自键盘侠之手,或是出于真正拳迷之手,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确实代表着一部分观众的心声,值得关注。
这些呼吁取消护具的原因主要有:1、运动员穿着护具影响发挥,穿护具大大减弱了技术动作的杀伤力;2、职业拳击、自由搏击、泰拳、综合格斗等运动员都不穿护具,散打比赛有护具会限制该项目与国际接轨;3、拳腿打到护具上,总觉得看不过瘾。
世界散打王争霸赛精彩瞬间那么,取消护具真的会使散打比赛更加“精彩”吗?不见得!比武应以文明为约束先来看看一些从前“比武”的极端情形:“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这是来自《庄子·说剑》的记载,说的是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
唐敬宗时观角抵“有碎骨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
”这说的是唐朝时候的角抵,双方除了摔跤之外,还有拳打脚踢,经常有骨折、断胳膊断腿的,场面非常激烈。
流血的胜利者“湖南凤凰厅,民俗强悍,善武术者相遇,每以技决生死,其决斗之法,凭地绅立死不责偿之约,择广场列榇于旁,初以徒手相角,任人观览,死者即纳入榇中,随时埋掩,而群致贺于角胜者之家,胜者出酒食相飨,乐乃无艺,死者家族,无怨言无怨色,但自咎死者无能而己。
若徒手不能决胜负,则各持利刀,对立互砍,一递一刀,不能闪让,血流被体不顾也。
弱者经数刀,即倒地不能复砍,强者每互砍至五六十刀,遍体皆为刀裂,犹挥刀不己。
有寇某者,曾与人决斗至十四次,多至互砍七八十刀。
但其人血流过多,年未四十,己衰萎而死。
民国成立后,此种野蛮风习己经官厅禁止。
”这是《中国武术史》(习云泰)中所记载,讲的是两位习武者相遇比试,先立好生死状,棺材放在旁边,首先进行徒手格斗,被打死的一方随即放入棺材就地掩埋,而围观的群众一起去胜者家里庆祝,胜者摆酒席招待,死者家属不会有怨言,只怪死者能力不足。
如果两人徒手格斗分不出胜负的话,那就各拿一把刀互砍,直到一方被砍倒在地……为了保障运动员安全,奥运会拳击比赛佩戴了头盔《中国武术史略》记载:北京方面的武术家们听到李书文的大名,遂选出两个实力最雄厚的人派到天津找李书文比武。
李婉言谢绝,设酒宴招待二人,但二人终要比试。
李不得己离座,先稳静地走向一人前面道声“请”,遂跃前一步用掌打在对手头顶部,对手两眼崩出一尺多远而命绝。
剩下的那个人,还想比试。
于是,李书文又走向那个人前,又说句“请”,就又用掌打其头。
那个人一歪躲过了这一掌,但掌打在肩上,把那个人的肩胛骨打碎,后李从山东单身回河北,在归途上被比武中败于他的仇家所杀。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不乏暴力、残忍、血腥的比武,这还不包括门派之间一代又一代的斗争,缺乏了文明的约束,比武将只剩暴力。
护具能够有效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虽然说暴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能,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武术受其影响,也在渐渐地“文化”,这种“文化”也具有地域性,比如西方男子间的“决斗”,还有现在的综合格斗赛事,“飙血”率是很高的,其中的ko获胜、降服获胜,追求的是完全制服对手,以显示胜方的绝对优势。
儒家思想与护具文化而中国武术受儒家等文化的熏陶,“点到为止”、“以武会友”、“胜人而不伤人”的思想贯穿武术发展之中,渐渐形成了不少武术替代物以及独特的“护具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武林美谈。
武德是中华武术最重要的品质当代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曾讲述其父亲蔡桂勤先生受到日本武士挑战的故事:在蔡桂勤先生与日本武士比试的过程中,蔡用的是鸡毛掸子,日本武士用的是剑,在日本武士将剑劈向蔡时,蔡侧闪同时用鸡毛掸子点在日本武士的手腕上使其剑掉落,日本武士捡起剑之后又一次进攻,蔡直接将其剑打落随即把鸡毛掸子架在日本武士的脖子上,这次日本武士明白自己彻底输了,因为如果对方拿的是剑的话,自己已经殒命。
在这场比试中,蔡桂勤先生将鸡毛掸子作为剑的替代物,点到为止,战胜对手却不伤对手,而且使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不仅在武技上而且在武德上完胜对手。
明末清初吴殳在练习两人对扎枪时,会用苇絮裹住枪头,在胸前绑上厚厚的竹片来进行对刺。
这就是一种护具思想,既可以起到磨炼技术的作用,又不会使对手或自己受伤。
武术散打虽说是一个年轻的项目,但对中国武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总想把散打和其它同类项目相比较,觉得没有围绳的擂台不伦不类,觉得没有肘膝的格斗不够精彩,觉得穿着护具的对抗不够激烈等。
对此,笔者认为:第一,是其它格斗类项目在观众视野中先入为主的原因,先看到搏击,后看到散打,总会拿它们进行对比,总觉得后看到的东西种种不及先看到的东西;第二,是缺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试想如果散打的技术、场地、规则等等都和其它项目一样了,那散打还是自己吗?任何事物,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不一样的价值,才会有相应的吸引力,一味地趋同只会迷失自己。
第三,大多数的“趋同”者,其实根本看不懂散打,或者没有亲身到现场看过散打比赛,他们接受不了双方对峙时的周旋,理解不了缠抱时的等待,欣赏不了看似无力的鞭腿反击等技战术,只喜欢你一拳我一腿的重击对轰,殊不知散打当中的战术有多么重要。
从观众视角看,看得懂战术了,有无护具根本不再重要,护具只是一个对运动员的保护,相对于比赛的看点而言,不值一提。
就像看足球一样,进球固然精彩,而球员之间战术的配合,轻巧的过人,直截了当的突破,甚至一个停球、一个漏球,都可以让观众赏心悦目。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对所看的东西有认同感,在认同的基础上去批判,而不是在排斥的基础上去批评。
当我们明白了一个问题,即“看散打到底看的是什么”的时候,一切外在形式都将不再重要,前路还长,散打还需要去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参与其中,才能逐渐解开人们的疑惑。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书生剑客责编:出河蛟